开场:女性学者访谈epub,azw3

开场 : 女性学者访谈
开场 : 女性学者访谈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epub,azw3电子书。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相应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

书名: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今天,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女性整体的生存境况是在恶化,还是在改善?为什么年轻人都在拒绝内卷、开始躺平?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 (若水文库)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格式: AZW3, EPUB

在网络上搜索霍克希尔德,随处可见关于职场妈妈的经典论述,它们被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段子”或语录,像模因一样在国外网络社区中传播和分享。而随着去年《职场妈妈不下班》被翻译引进至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强烈的共鸣,开始了解和走近这位年逾八十的美国社会学家。

《职场妈妈不下班》写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的对象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双职工家庭。就是这样一本外国学者的“陈年旧作”,却在译介之后引起了国内学术圈外的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

在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型的节点上,性别议题在社交媒体日益凸显,“丧偶式育儿”“爸爸去哪儿了”等话题引发持续热议,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中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越发受到公众的关注。霍克希尔德这本译作的适时出版,恰好观照了当前城市育龄女性普遍面对的性别困境,说出了大批职场妈妈积蓄已久的心声。

基于这样的背景,霍克希尔德的采访得以成行。尽管最初的话题围绕着家庭中的照料危机展开,家庭社会学却远远无法囊括这位受访者的研究旨趣。在美国学术界,霍克希尔德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情感社会学的奠基人,而这部分得益于她特殊的早年成长经历。

1940年,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外交官家庭,这意味着相比于同龄孩子,她需要更频繁地面对陌生的外界环境。在和新京报记者对话的过程中,今年八十二岁的霍克希尔德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儿时陌生人的异样目光给自己带来的童年创伤。她说,自己经常是外人眼中的“怪胎”,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庆幸的是,这样的“局外人”经历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她开始习惯用超然的“第三只眼”观察周遭的人与事,短暂地抛弃自我意识,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

1962年,霍克希尔德进入大学之时,正值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兴奋和躁动。霍克希尔德所在的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地带。在入学的第一个月,霍克希尔德就见证了校园里学生就古巴导弹危机所进行的激烈辩论。她激动地意识到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霍克希尔德不仅参与了黑人民权运动和自由言论运动,更是在校园中积极投身于女权运动,这在后来被称为“第二波美国女权主义浪潮”。

读博期间,她组织社会学系的学生召开讨论女性议题的会议,寻找社会学核心概念中那些缺失的关于女性的部分。为什么“工作”的定义不包含家务劳动?为什么作为研究对象的女性都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而男性则在另外一些领域?如果女性被称为更“情绪化”的性别,那么情感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时期的霍克希尔德,也引领她最终走上了学术的道路。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霍克希尔德先在其他学校工作了两年,接着受邀回到母校,成为自1913年以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专业的第一位女性助理教授。她去那儿之后第一个瞩目的学术成果便是把情感纳入社会脉络。

情感,从前通常被视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或者在哲学中与“理性”所对立。霍克希尔德的创见在于,她把情感放到社会脉络之下加以理解,个体的情绪与感受不只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它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规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