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之發展(余英時)epub,azw3

民主制度之發展
民主制度之發展

民主制度之發展epub,azw3电子书下载。《民主制度之發展》延續《近代文明的新趨勢》的核心關懷,辨明了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異同與發展。

余英時先生寫作本書時,正值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展開思想鬥爭的時刻。然而,弔詭的是,「反民主的一方卻反誣真正的民主世界為不民主,且自詡為進步的民主,這簡直是顛倒是非、欺世盜名」。遂促使余先生疾呼,「民主自有其客觀的標準與悠久的歷史,終不能為反宣傳所遮蓋」,從希臘、羅馬時代開始,歷經中古時代、宗教革命、專制時代,以至法國革命及十九世紀民主運動,撰寫出這部以民主制度發展為核心概念串連而成的通史。

书名: 民主制度之發展
作者: 余英時
格式: AZW3, EPUB

中古的民主思想

中古時代受著一種大同的基督教社會概念的支配。大同的觀念一部分是出於中古教會的實踐與政策。中古教會要為中古的人闡揚它本身的和平與正義的原則;那也是羅馬一部分的遺傳,因為地中海世界的諸民族係在羅馬的統治下才感覺到他們的共同的利益。因此,西歐基督教的各民族在一個帝國中聯合起來,受一種單一的指導,在一般人眼光中看來,乃是自然的也是受命於天的。

中古的政治思想深受到傳襲下來的羅馬法觀念的影響。中古的大同的政權的思想便是自羅馬因襲而來的。民主政治的實質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而消逝,政治的權力遂亦不復再受任何獨立的人民的權利所牽制。但是民主的傳統仍繼續存在,這可於法律學者所持的主權在民的理論中看得出來。直到文藝復與時代,一切合法的權力均來自人民的理論仍隱含在政治學說中。這種事實說明了表面上的矛盾,即使是:雖然中古的皇帝立於一種特殊的地位,為基督教世界理想的團結的象徵,他的威權在事實上還是嚴密地受到習慣與傳統的限制。從理論講,皇帝行使立法權係由於羅馬人民的許可。所以說也奇怪,中古時代的人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傾心於專制的君主政體。

近代民主理論的概念頗受著這種代議制權力概念的影響。根據這種概念,國王大體上是被承認為社團的代理人。中古的政治思想中,權力係出自被治者的同意。加冕禮與授職禮均提醒我們注意政治民主的基礎以及君主尊重國家的法律與習慣的責任。教會與國家最高的職位均由選舉填補。甚至有人主張人民還可以收回他們已經放棄的權力,因為君主的建立不過是執行受命於人民的行政的責任。

中古的初期羅馬的法律學者的理論也普遍地受到指摘。在這一個期間,權力的衰弱,鼓勵著紊亂與解體的力量。蠻族侵入羅馬以後隨著造成普遍的紊亂。此時很明顯地祇有透過團結與服從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才可以恢復若干限度的文明的生活。甚至在基督教教士的團體中也有紊亂的趨勢,此項趨勢祇有賴受命於天的權力才可以鎮壓下去。初期教會的神父們,特別是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與聖格里戈利(St. Gregory)終於宣布了對世俗的與宗教權威絕對服從的原則。聖奧古斯汀認為甚至國家的世俗的權力也是受命於天的。世俗政府的神聖性格的起源因此就與一切權力出自人民的概念背道而馳。

另一方面,中古自早期部落社會的組織中得到權力受限制的君主的觀念。這種社會主要的特徵乃是主從的私人的關係。這種個人的關係使政府成為一種私人的法律與契約的關係,條頓的王權因此種思想的繼續而受到修改。加之,日耳曼的法律係部落的與傳統的。它是發源於整個部落,要加添或修改均須得到集合的部落的人民的同意。政府應尊重民意的原則深藏在條頓族國家的理論中。

……

民主的新方向

以上諸章所述民主制度的發展,不論其為直接或間接民主,始終沒有超越政治的範疇。選舉、創制、複決和罷免都是人民用作控制政府與保障公民權利的幾種方法。就這類的作用講,它們在若干國家中,尤其是人口與面積均較小的國家,已發生了良好的效力。但是,社會是在變化不已的,時代是前進的,制度也必須要與社會和時代相配合。一般人民最關切的是個人的生活,在舊的社會組織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與個人生活未受到威脅以前,人民但以能運用政治民主為滿足。英國自十三世紀初年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曾一再發生人民爭取權利的運動,但所爭取的始終不離個人的自由與財產的保障兩大項目。美國自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的民主運動,亦大體不外以她的憲法上「公民權利」各款所載為準繩。但是十八世紀末期,英國首先產生了工業革命;它在物質生活方面造成了空前的激動,在社會方面引起了重大的變化,因而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由於工業革命,西歐首先出現了成群結隊的無產階級。工廠生活獨特的情況促成勞動大眾中前所未有的相互瞭解與聯繫。同時,他們在工廠中嘗到的痛苦滋味也引起他們的共憤與共鳴。當時工人雖尚無力量對資方表示反抗,然到處已有小規模的工人團體的組織。英國政府為預防工人對資方發動有組織的反抗,曾制定《結社條例》(Combination Act)以示限制,但這種阻遏的方法結果,徒驅使他們從經濟的反抗走上政治反抗的途徑。他們的運動迅速獲得其他方面的支持。在思想界方面,邊沁與穆勒父子,因鑒於勞工的痛苦,均力倡革新運動。邊沁的目的在為最大多數人爭取最大的幸福,他死於英國開始革新的一年(一八三二),其後穆勒父子繼承衣缽,續為勞苦群眾爭取幸福與自由。在政治方面,最著稱的,國會中有羅素勳爵(Lord John Russell),內閣中先後有俾狄(Pitt)、狄斯勒里(Disraeli)、葛雷斯登(Gladstone)諸首相均力主革新運動。英國在十九世紀初首先廢除奴隸貿易。自十九世紀的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五十餘年中,除國會的席次經一再調整外,城市的工人與鄉村的農民大部分都獲得選舉權。這類的革新雖受了工業革命極大的影響,但革新的本質仍是政治性的。事實上,十九世紀中工業的規模仍小,可是工業革命卻在加速地進展,勞資階級的裂縫日深,群眾要求的範圍亦愈廣大。政治民主雖仍不失為重要的吸引力,但已不能逐漸滿足人民的願望。很顯然地,要解除勞動人民的痛苦,祇是擴大與保障公民的權利是不夠的,政府必須要使他們享有社會與經濟的利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