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epub,azw3

學術突圍
學術突圍

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epub,azw3电子书下载。21世紀的中國人文學術,必須突破「五四」時期所建構且已僵固的「舊知識型」的「圍城」,才能開展真正現代化、當代化的「新知識型」,形成「典範遷移」。

顏崑陽精銳的反思、批判「五四知識型」,揭明其迷蔽,提出除迷解蔽之方;從人文知識之本質論與方法論的根本處,詮釋視域應該如何轉向,破而能立。

顏崑陽在《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一書中提出,當代中國人文學術面臨著「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所謂「五四知識型」,是指在五四運動時期形成的一種知識型,其特徵是:

  • 以西方學術為典範,貶低中國傳統文化。
  • 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排斥非理性、非科學的思維。
  • 以批判、解構為方法,忽視詮釋、建構。

顏崑陽認為,這種「五四知識型」已經僵化、固化,無法有效應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面臨的挑戰。他提出,當代中國人文學術需要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才能真正走向現代化、當代化。

為此,顏崑陽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 重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文學術的根基,學者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重新認識其價值。
  • 拓展人文學術的視野。人文學術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科,學者應打破學科壁壘,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拓展人文學術的視野。
  • 重視人文學術的創造性。人文學術不僅是對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是對知識的創造,學者應鼓勵創新、突破,為人文學術注入新的活力。

书名: 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
作者: 顏崑陽
格式: AZW3, EPUB

人文學者必須能自覺、朗現而形塑一個「現代化」甚而「當代化」的「歷史性主體」,才可能生產出「現代化」甚而「當代化」的人文學術,而形成「典範遷移」。

人文學者與他們的著作乃是「歷史性」(historicality)之存在。「歷史性」指的是使得存在者之所是所為的「事實」能成為「歷史」的那些基礎因素及條件。以人文學者之所是所為的「事實」而言,就是人文學研究以及由此所生產的著作,例如董仲舒詮釋《春秋》而生產了《春秋繁露》、朱熹詮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而生產了《四書集注》等。這種種「事實」之所以能成為「歷史」而構就了「中國學術史」,就因為人之生命存在的本質就是「歷史性」;董仲舒、朱熹等學者及其著作當然是「歷史性」的存在。

因此「歷史性主體」並非類如孟子所說的良心善性,那種先驗、絕對、普遍的「主體」;也不是心理學所說那種一般心理經驗的「主體」;而是一個人「在世存有」,身處實在的社會文化情境中,經由實踐經驗,自覺而朗現的個別主體。所有「歷史性主體」都是既「傳統」而又「當代」,更具體地說,那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存在於「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關係」的情境中。這個情境是由人們所創造出來而作為人之生命存在,經緯交織的時空場域。每個時代的人文學者就活在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傳統」與「社會關係」的時空場域中,每天持續他們之所是所為,發生許多可成為歷史的「事實」。而人們也在這「事實性」的時空場域中,經由真真切切的存在經驗,自覺而朗現一個具體實在而彼此差異的「歷史性主體」。

這樣說來,一個人文學者最重要的必須能自覺而朗現兼具「文化傳統意識」與「學術社群意識」的「歷史性主體」。「文化傳統意識」關連到一個學者所站立的「歷史時間位置」;「學術社群意識」則關連到一個學者所站立的「社群關係位置」。一個「當代」的人文學者能貞定自己的「歷史時間位置」與「社群關係位置」,也才能站在這個自覺的生命存在位置上,「限定」在這切實的學術研究情境中,開啟那種既築基於傳統又開展於當代、既交會於群體又創變於個人的「問題視域」;進而依循這種視域提出「新問題」,選擇適當的「新方法」以解答問題,而創發「新知識」。

……

莊子在〈大宗師〉中,所謂「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中國人文學術的現代化、當代化,並沒有某些技術性、格套化的絕對客觀方法。真知出於真人,只有學者們能自覺而朗現一個真真切切「現代化」、「當代化」的「歷史性主體」,才可能生產出「現代化」,甚而「當代化」的人文學術,而形成「典範遷移」。

在「典範遷移」的過程中,學者們能自覺朗現一個問題意識敏銳而高瞻遠矚的「歷史性主體」,乃是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而且必須多數這樣的「主體」在學術社群中形成「共識性」的自覺,才能匯集為潮流性的學術變遷趨勢。

因此,「典範遷移」不僅是一個人的學術事業,而是全體社群的學術事業;但必須從個人的自覺開始,我們作為當代人文學者的一分子,應該自問:我是否已覺知一個與時俱化、隨地共變的「歷史性主體」?這是作為一個具有存在感及歷史意識的學者,首先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也是學術研究之能獲致創變而展現「現代化」,甚至「當代化」的基本主觀條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