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epub,azw3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epub,azw3电子书下载。本書是在發掘大量日軍原始檔案基礎上,對比國內戰史檔案,對1933年日軍熱河作戰(中國稱長城抗戰)進行的國際對比考證。曝露了第二十九軍喜峰口大刀隊殺敵紀錄的虛偽,釐正臺海兩岸戰史紀錄中的種種謬誤,並指出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將抗戰史作為民族精神教育手段的方法面弊病,是對今日已成為民族抵抗精神原點的長城抗戰史紀錄的顛覆性研究。

利用實證戰史研究,注重使用第一手原始資料,為了重新考證,澄清當今官方戰史紀錄中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事實,可以做為利用戰史檔案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新方法。

以下是該書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

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是長城抗戰中最著名的戰鬥之一。根據中國官方檔案,第二十九軍喜峰口大刀隊在1933年3月9日的夜襲戰中,憑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勇氣和精神,用大刀和刺刀砍死了日軍1000餘人,打退了日軍的進攻,取得了重大勝利。

然而,根據日軍檔案,喜峰口大刀隊在此次戰鬥中僅殺死了日軍20餘人,而日軍傷亡總數為200餘人。日軍檔案還記錄了喜峰口大刀隊在戰鬥中遭到日軍機槍火力的猛烈打擊,損失慘重。

姜克實先生在該書中對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進行了深入的考證,指出了中國官方檔案中的諸多錯誤。他認為,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雖然是一次英勇的戰鬥,但其戰果被誇大了。

臺海兩岸戰史紀錄的錯誤

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戰史著作在記述長城抗戰時,都存在著一些錯誤和不準確之處。

例如,臺灣的戰史著作普遍認為,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是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根據日軍檔案,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並未對日軍的進攻造成重大影響。

中國大陸的戰史著作則普遍認為,第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英勇抗戰,取得了許多勝利。然而,根據日軍檔案,第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遭到日軍的重創,損失慘重。

姜克實先生在該書中對臺海兩岸戰史紀錄進行了全面的考證,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錯誤和不準確之處。他認為,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戰史著作都存在著一定的政治色彩,需要客觀地加以評價。

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的弊病

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是中國抗戰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然而,由於中國官方檔案中的誇大宣傳,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逐漸成為了一個民族主義的符號。

姜克實先生在該書中指出,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會導致歷史的扭曲。他認為,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的戰果雖然被誇大了,但其英勇的戰鬥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應該客觀地記述歷史,避免政治宣傳對歷史的影響。

书名: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作者: 姜克實
格式: AZW3, EPUB

混成第十四旅團的熱河作戰概況

混成第十四旅團(服部兵次郎少將),是配屬給第八師團的獨立行動部隊,主力為旅團所屬的三個步兵大隊。最初一周戰鬥中,左翼隊中還有一支被臨時配屬的步兵第五聯隊(谷儀一大佐,又稱谷支隊)同行。1933年2月26日,從綏中附近出發北上。熱河作戰第一次戰鬥,是2月28日至3月2日的紗帽山,胡家嶺附近戰鬥(地點在今建昌縣東南方約30公里楊樹灣子鄉附近)。主要敵手是東北軍(第四軍團)第一一九師(孫德全)和第一○八師(丁喜春)部隊。

此戰鬥結束後,混成第十四旅團從淩南(建昌)兵分兩路,計劃攻佔確保長城線界嶺口和冷口兩個關口,與西方佔領古北口的第八師團主力呼應。旅團將主力作戰方向置於冷口,派往界嶺口方向的部隊稱鯰江支隊,由步兵第二十五聯隊第二大隊長鯰江正太郎少佐指揮。3月4日,鯰江支隊從北章(京)營子南下,喇嘛洞之戰,即發生在行進第一日的路途中。同時,主力方向的米山先遣隊(II/28i,米山米鹿少佐)乘自動車經淩源向南方冷口快速推進,服部旅團主力亦尾追其後。

按關東軍司令部當初製作的「熱河経略計畫」,佔領喜峰口也是主要作戰目標之一。但從綏中出發前,關東軍判斷目下「喜峰口沒有佔領必要」,修正了原計畫,將混成第十四旅團主力的攻擊目標移到冷口方面。(註1)服部旅團長在冷口作戰實施過程中,3月5日,突然又接到關東軍司令部命令,要求旅團將主攻方向再次轉移向喜峰口。

此新命令使服部旅團長十分為難,因為其部隊雖稱為旅團,但可使用於戰鬥的兵力總數不過約1,500名。分兵兩路三部分後,每支隊戰鬥力為一大隊,僅約500人。鯰江支隊剛出建昌即在喇嘛洞陷入不可自拔的苦戰,米山先遣隊也乘車已到達冷口,反轉困難。此時以松野尾大隊(I/27i)為基幹的旅團主力,兵力僅為旅團戰力的約1/3,攻擊喜峰口任務緊迫,所以服部旅團長迫不得已,決斷以現有兵力單獨轉進,將同行的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松野尾勝明少佐)改為先遣隊,僅以現有兵力冒險強攻喜峰口。服部稱此決斷,「宛如陸軍大學校複試中,教官出示的難題」。(註2)

下面簡單地敘述一下熱河作戰初期,混成第十四旅團各支隊的戰鬥概況。

2月26日,混成第十四旅團主力和配屬的步兵第五聯隊分為右縱隊(旅團主力)、左縱隊兩路從綏中出發,主力經東邊、二道溝,於27日到達白石嘴附近。28日在紗帽山、胡家嶺、汗溝嶺一帶與東北軍第十九旅(後改稱第一一九師),第八旅(後改稱第一○八師)的一部約5,000餘名交戰。戰果紀錄為「敵遺棄屍體160具,我戰死7,負傷6名」(兩縱隊合計數),(註3)由於負傷者中之後出現兩名戰傷死,最終戰死數為9名。

……

喜峰口戰役的定義、概況與結果

若細看今日抗戰史中出現的「喜峰口戰役」之名詞解釋,並不見什麼事實內容、學術含義。大多都在宣傳大刀隊英勇殲敵的抗戰精神,像似一個政治名稱,宣傳用語。筆者認為,若想把「喜峰口戰役」一詞從政治的束縛中解放,有必要對此戰役進行實證研究,重新賦予學術定義。從中日兩軍的交戰地域和交戰時間來看,其準確的地理定義應該限定在從喜峰口西方約6公里處的潘家口,至喜峰口東方約18公里處的董家口之間的長城一線。時間定義應以1933年3月9日,日軍進攻第一關門為始,3月13日,日軍關內出擊作戰受阻為終,共5日間。第二十九軍撤出潘家口的時間在3月17日,長城一線被日軍完全佔領的時間在3月18日,以此為界限區分也是一種選擇,但後5日間幾乎沒有發生過實質性戰鬥接觸。3月9日至13日的5日間,中日兩軍之間共有以下四次較大規模的戰鬥。

一、3月9日至10日,松野尾先遣隊對喜峰口關門的攻擊作戰。參加作戰日軍總數約800名,戰死14名,戰傷38名,國軍(第二十九軍)總數約3,000名。戰鬥結果是長城喜峰口全體(兩道關門)的陷落。

二、3月9日,米山大隊的董家口奇襲。參加作戰的日軍人數約80名,後增加到300名,其中戰死1名,戰傷2名。國軍(萬福麟東北軍)約1,000名,戰鬥結果是董家口的失陷。

三、3月12日凌晨,第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喜峰口外營房村,三家子夜襲(大刀隊夜襲)。參加作戰日軍總數約350名,戰死18名,戰傷45名,國軍總數約2,000餘名,戰死730名以上。作戰結果是夜襲失敗,整個圍殲日軍主力,奪回喜峰口及長城線的作戰計畫受挫。

四、3月13日,混成第十四旅團的關內出擊。參加作戰日軍總數約1,100名,其中戰死4名,戰傷13名,國軍人數約5,000名,死傷數字不明。(註1)戰鬥結果是日軍的攻擊受挫,趁夜撤退回長城一線原陣地。

喜峰口戰役的5日間,混成第十四旅團全體戰死43名,戰傷104名,國軍全體陣亡約1,400餘名。戰役結果是董家口至潘家口(潘家口18日陷落)間約25公里的長城線失陷,第二十九軍部隊退守關內灤陽城──撒河橋(喜峰口南約12公里)一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