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epub,azw3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epub,azw3电子书。為什麼高層薪水越領越高、基層薪水萬年不漲,應該被打破?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人比較放鬆、人際關係不那麼緊張?為什麼美國人得到心理疾病的比例是北歐的三倍?為何有些國家的兒童福利就是糟到不行?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它指的是收入分配在社會中不均衡的情況。當一部分人的收入遠遠超過其他人的收入時,這種不平等現象就會引發各種問題和不安。

不平等的問題引起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當個人的收入無法滿足基本需求或追求更好的生活時,人們自然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這種情況下,無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也無法為自己及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

在社會中,不平等也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減弱。收入的差距越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也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進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另外,收入不平等也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一些人無法獲得公平報酬或機會時,他們可能感到自卑、沮喪和失望。這可能導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加劇焦慮和壓力感。

總的來說,收入不平等對個人和社會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政府和社會應該努力實現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收入分配,提供更好的機會和福利,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公平和有尊嚴的生活。

书名: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作者: 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 , 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
格式: AZW3, EPUB

缺乏自信與社交焦慮

害羞是種相當普遍的反應。我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當缺點外露時就會害羞。最常被引用的調查是「史丹佛害羞調查表」(Stanford Shyness Survey),該調查指出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人,無論是過去、現在、甚至是持續發生,他們都曾在生命中的某些片刻感到害羞。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多數場合中,有大半時間感到害羞;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長年來處於害羞狀態。4雖然有兩成以下的受訪者不認為自己個性害羞,但他們的大多都曾出現害羞反應,例如臉紅、心跳加速,或是「肚子在翻騰」。這些人不認為自己容易害羞,因為他們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羞赧。而在所有受訪者中,僅百分之七表示自己從未感到害羞。

二○○一年至二○○四年間,美國合併症調查青少年補充項目(US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 Adolescent Supplement),訪問了十三歲至十八歲的一萬多名青少年,請他們評估「與不熟的同學相處時的害羞程度」,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自己會害羞,但他們的父母則認為有超過六成。

感到害羞就代表了自我意識過剩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跟他人比較時會產生尷尬、焦慮感、對社交能力沒自信,內心承受更大壓力,思考也會受到阻礙。陷入這種狀態後,就更難與他人互動及享受彼此相處的過程,也很難清楚地思考、表達自己。這種現象對職場或社交生活相當不利。極度容易害羞的人可能會受到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或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所苦;但以臨床來說,唯有相當嚴重棘手的狀況才會被納入標準。人們只有在恐懼和焦慮感「與實際情況嚴重不對等」時,才會被界定為患有社交焦慮症。當然,這代表判斷標準立基於我們對「正常」的認知。

有少數的人會發現缺乏自信讓他們綁手綁腳,社交生活簡直是折磨,因此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社交焦慮帶來的痛苦和壓力,遠大於與人見面的喜悅。我們從「經驗計畫」(Experience Project)這個網站擷取了四名個案,此網站成立的宗旨是讓人自在地分享情緒困擾。

在社交場合中,我會變得很內向、封閉,而且言談舉止都超尷尬。我很怕那種被品頭論足、嫌棄、鄙視的感覺,所以刻意跟大家保持距離。聽見笑聲時,我總覺得別人是在嘲笑我。我知道這種想法很蠢,但我控制不了自己。這幾年來,我已經習慣這種孤僻的生活了……

有時候我會避免跟任何人、甚至是所有人接觸,一想到別人正在評價我,我就感到快抓狂。

有時候連到超市櫃台結帳這麼簡單的事,都有可能讓我恐懼發作。通常我會選自助結帳,這樣就不用跟任何人接觸。

不管是跟熟人或陌生人相處,我都非常害羞,這已經對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了,有些人甚至認為我是在裝模作樣。我沒有朋友,就連出個門也是萬般艱難。我會盡量在白天出門購物,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戴墨鏡跟帽子,它們就像保護殼,能避免我的社交恐懼症發作。一旦發作,我就會開始結巴、冒汗,感覺大家都把我當怪胎一樣地猛瞧。我每天都得跟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態搏鬥。

這類關於自我隔絕的經驗分享,讓人更了解這些容易害羞者內心的痛苦,以及為何正常生活對他們而言如此艱難。許多備感焦慮的人都以為自己罹患精神疾病,在尋求醫師協助後,他們會拿到抗焦慮劑或其他精神藥物。自一九八○年起,社交恐懼症正式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歸類為精神障礙,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縮寫為DSM)中。長期以來,科學家並未針對普遍的害羞現象進行研究,反而嚴謹地調查社交恐懼症的普及度。過去三十年來,患有社交恐懼症的美國人,其比例從百分之二成長為百分之十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