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epub,azw3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epub,azw3电子书: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你是否長期陷於身心病痛,無從擺脫,只能無助自問:是哪裡出了錯?本書作者馬克.渥林要告訴你的則是:別灰心,這不是你的錯。

全書從神經科學、表觀遺傳學、語言科學等研究切入,以頂尖科學家的創傷後症狀群研究為基礎,結合海寧格(Bert Hellinger)的家族系統排列理論,與實際案例觀察,以「核心語言方法」,提供的實用步驟,傾聽內心聲音,並解讀哪些問題源於我們自身,又有哪些問題源於家族史中的創傷。

书名: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
作者: 馬克.渥林(Mark Wolynn)
格式: AZW3, EPUB

遺失和尋回的創傷

過去從未死去,它甚至還未離開。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

創傷最容易被記錄下的特徵,對多數人來說都很熟悉,那是沒有能力去描述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我們不只是失去了描述的語言,連記憶都像是出了問題。創傷事件中,我們的思考歷程可能散亂且無條理,以致於不再能指認這些記憶所隸屬的原始事件。取而代之的,記憶的碎片散落成圖像、身體知覺和詞語,儲存在我們意識不及之處,在往後因為一件微小的事所勾起原始經驗的記憶而啟動。一旦它們被啟動,就像壓下了看不見的倒帶按鈕,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現原始創傷的面貌。無意識地,我們發現自己對特定的人、事件或情況,會用舊有的、熟悉的,和過去相呼應的方式應對。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百多年前就發現了這個模式。創傷重現,或如佛洛伊德說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是潛意識嘗試重演那些未解的事,如此我們才能「修正它」。當過去的家庭在後代中重複未解的創傷,這裡頭其中一個可能正在運作的機制,便是那無意識的驅力在釋放過去已逝的事件。

和佛洛伊德同時代的卡爾.榮格,也相信留在潛意識的東西不會消失,而會在人生中如同命運或際遇再次浮現。他說,不會被意識到的,無論是什麼都會被經驗成命運。換句話說,我們很有可能重複自己的無意識模式,直到我們將其揭示在覺察之下。佛洛伊德和榮格都指出了,只要是太困難而無法處理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都不會自己消散,反之,它們儲存在潛意識中。
佛洛伊德和榮格都各自在病人身上觀察到,那些過去被阻擋的、被壓抑的、被抑制的生活經驗片段,會藉由語言、姿勢和行為顯現出來。往後的幾十年,治療師會在說溜嘴現象(slips of the tongue)、事故的模式,或是夢境圖像裡看見線索,並視其為揭露病人生活中那些不能言說,或無法思及之處的訊息傳遞者。

最近在腦造影技術的進展,讓研究者能理解發生重大事件時所不能正常運作或停擺的大腦和身體功能。荷蘭的精神科醫師巴塞爾.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以創傷後壓力的研究聞名。他解釋,受創時不僅語言中心會關閉,大腦中負責經驗當下的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也會停止運作註2。他描述創傷中無語的恐懼實是經驗到正在「失去語言」(loss for words),這樣的情況常見於當大腦的記憶迴路在受威脅或感到危險時會受阻礙。「當人們釋放創傷經驗,」他說,「額葉便會受損,結果是無法好好思考和說話。無論是對自己或對他人,這些具受創經驗的人不再有能力確切溝通發生了什麼事。」

……

核心語言方法

潛意識堅決著、重複著,幾乎把門給拆了,只是要被聽見。
──安妮.羅傑斯(Annie Rogers),《不能言說的》(The Unsayable)

當過去創傷的碎片在我們心中播放,這些碎片,以情緒強烈的字眼和句子等形式留下蛛絲馬跡,引導我們回到那未解的創傷。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些創傷可能甚至不屬於我們。我稱這些創傷的表達型態為「核心語言」。核心語言也可能以非語言的方式被表達,這可能包括了身體知覺、行為、情緒、衝動,甚至是疾病症狀。傑斯的核心語言包括了在凌晨三點三十分猛然驚醒,毫無理由地顫抖並害怕重新入睡。葛雷琴的核心語言包括憂鬱、絕望、焦慮,並有想要使自己「蒸散」的衝動。葛雷琴和傑斯都各自帶著一些謎團的拼圖,連結至家族歷史中懸而未解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漢森與葛萊特的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故事,他們被騙進黝黑的森林。漢森擔心他們永遠找不到路出來,便沿路在樹林裡留下麵包屑,確保他們能安全回家。這是個貼切的譬喻:無論我們的恐懼是位於森林深處,或僅是偏離路徑而些微不安,都留下了碎屑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路。但我們留下的不是麵包屑,而是以詞語留下蹤跡,這些詞語具有將我們導回正軌的力量。這些詞語似乎是隨機出現的,其實不是。它們是自潛意識而來的線索。當我們知道如何搜集、連結它們,它們便形成一道可追溯的軌跡,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就像童話故事裡的孩子們,我們可能會漫遊於恐懼的森林卻走得太遠,以致甚至忘記家在何處。我們可能會發現,不但沒有依循著詞語的蛛絲馬跡,反而訴諸藥物治療,或用食物、香菸、性或酒精來安慰自己,又或是用其他不需留心的活動,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以個人經驗來看,我們知道這些方法都是死路,它們從未引領我們到需要去的地方。

我們沒有意識到核心語言的麵包屑其實遍布身邊。它們活在我們大聲說話的話語,也活在沉默不語之中,更活在我們腦袋中不斷出現如鬧鐘響鈴的詞語中。可是我們不但沒有遵循這些詞語引導的路,還可能因為這些詞語在我們內裡創造出的空洞而癱瘓。

潛意識的記憶

了解創傷記憶是如何儲存的,能夠揭示當我們不堪承受時,那些詞語發生什麼事。長期記憶可以分為兩大類:陳述性與非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也稱作外顯記憶或故事性記憶,那是我們有意識去回想事實或事件的能力。這類的記憶依賴語言去組織、分類,和儲存資訊與經驗,讓這些內容在日後變成可檢索的記憶。就像書架上的一本書,若我們需要參考過去的故事,就能隨手拿下來。當我們可以用語言訴說故事,便是記得那是我們過去的一部分。

非陳述性記憶,也稱為內隱記憶、知覺運動記憶,或程序性記憶,其運作不需意識回想。它允許我們自動化檢索過去之習得,而不需重新學習每一步。舉例來說,當我們騎腳踏車,我們不需去想能夠讓腳踏車前進的一系列順序。騎腳踏車的記憶深植於我們內在,我們只消跳上車、腳踩踏板,不必將這個過程分解成若干步驟。這類型的記憶並不總是容易用文字描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