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epub,azw3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epub,azw3电子书。史上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的專欄,重新整理12篇與日常生活最切身相關的打臉文,左打媒體亂象,右搧內容農場,闢謠解惑,端正視聽,拯救萬千迷惘的靈魂。

【獨家首創!】盤點「10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綜合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讓你學會一眼看穿真偽、辨別優劣,身懷「科學判讀力」、「媒體判讀力」兩項利器,從此盡覽報章雜誌、漫遊網路世界不受騙!

书名: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
作者: 黃俊儒等作
格式: AZW3, EPUB

解剖→鳳梨和香蕉是招惹了誰?

將科學新聞端上解剖檯,最好同時用兩把解剖刀來看看究竟有什麼問題,分別看看在「科學」及「媒體」上各有什麼需要懷疑的地方。

科學疑點一:「生長激素」都一樣嗎?

在這篇報導中,一開始就提到:「你吃的水果有被施打生長激素嗎?包括了鳳梨和香蕉,為了加速成長,甚至變大變重,部分不肖果農會施打生長激素……吃多了會影響荷爾蒙,導致孩童性早熟。」你是否會疑惑叢生:吃「植物」的生長激素會影響「動物」嗎?這是同一種東西嗎?而且真的會嚴重到導致孩童性早熟嗎?為解答這些疑問,解剖員決定請專家來釋疑。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官青杉副研究員[5]就澄清,過去將鳳梨製成罐頭外銷的年代中,農民確實比較常在採收前於果實表面噴灑生長調節劑,但是現在皆種植改良的品種,噴灑藥劑反而容易破壞品質。所以鳳梨外皮麟目、鳳梨心的大小粗細常常是因為品種而有差異,未必是生長激素造成。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葉綠舒教授[6]則表示,一般來說,當我們提到「植物生長激素」,指的就是「吲哚乙酸IAA」,它有促進植物生長發育的穩定功效,是一種小分子的化合物;而「動物生長激素」,如果以人體生長激素為例,它是一種由一九一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前者是幾十個原子構成的小東西,後者則是數千個原子結合的大東西,兩者怎麼會一樣呢?說得更清楚一點,植物生長激素不可能具有動物生長激素的活性,因此植物生長激素對人體的賀爾蒙不會產生如新聞所說的誇張影響[7]。
反過來說,若依報導邏輯,吃了含有天然生長激素的水果不就也會性早熟?顯然這是說不通的。

……

解剖→「烤吐司」驚奇的致癌威力?

科學疑點一:科學研究的過程到底是什麼?

這篇新聞大部分是引述新光醫院腎臟科江守山醫師的說法,主要的風險關鍵是文中所提到的「單氯丙二醇」(以下簡稱3-MCPD)這個物質,但是確定它有致癌風險的研究過程是什麼呢?經查證,英國曾在一九九九年的研究發現華人食用的醬油中有過量的3-MCPD,引起廣泛的注意[2]。這篇新聞中所引用的屏東科技大學研究,應該是二〇〇五年該校食品科學系研究生所撰寫的碩士論文[3],細讀該論文後,發現新聞提到的吐司測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並且論文中的樣本僅採用「統一皇家快客奶油吐司」檢測,但是新聞中卻提及白吐司與全麥吐司的數值資料,烘烤秒數也和屏科大論文的數據不合;再以關鍵字查詢國內外其它研究,都沒找到「全麥吐司」相關的數據,實在令人非常困惑新聞中的數據何來,既沒有清楚交代研究的過程,也和所引述的研究資料內容不符,究竟是如何推論出結論?至少也應該引述那些最喜歡吃麵包的西方人的研究結果才比較合理吧?這樣的結論實在是太可疑了!

科學疑點二:「烤吐司」致癌,那「烤披薩」呢?

新聞中似乎暗示大家吐司「烤過後」的風險很大,但是最原始的吐司不也是烤出來的嗎?那烤披薩會比較安全嗎?此外,我們幾乎天天食用的醬油也含有3-MCPD——因為製作過中會用鹽酸清洗黃豆以加速植物蛋白質的分解,鹽酸中的氯與油脂(甘油酯)作用後就會產生3-MCPD,這應該不難想像。但是,吐司麵包(即使是全麥吐司)在製作過程中不可能加鹽酸吧?哪來的「氯」呢?

為了解答上面的疑問,解剖員連同英文網頁也納入搜尋的範圍(請原諒解剖員語文能力有限,英文之外的語言就只能當作遺珠了),果然發現許多相關的嚴謹研究報告(採取大規模的取樣分析,出自有公信力的機構)指出,在許多常見食品[4],包括:油脂、餅乾、零食、中式糕點……甚至母乳[5],都有被驗出3-MCPD的成分(大吃一驚)!在細看這些研究報告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食品中的3-MCPD是來自植物油的加工脫臭程序以及極少量的食鹽。所以,可以確認麵包中(尤其是烤過的)的確含有3-MCPD或3-MCPD酯(一種可產生3-MCPD的物質),甚至多數在超市可以買到的食物,如:大麥製品、起司、義式香腸、火腿、披薩、燻製產品和熟製肉品等等,也都容易含有3-MCP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