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mobi,azw3

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
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

书名: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
作者:鄭宏泰,高皓
格式:AZW3

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 1841-1941mobi,azw3电子书。香港開埠後,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便由荒涼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此段歷史可謂波譎雲詭,充滿傳奇色彩,過去一直被形容為「神話」。本書作者嘗試在不同歷史檔案或文獻中耙梳鈎沉,透過分析不同商業家族的起替興落,有系統地探索1841-1941年間,香港社會走過的曲折歷程。

對於富家大族如何在香港開拓經濟環境、參與社會建設甚至在政治、華洋問題上發揮着深遠的影響力,以及大家族之間的聯姻、合作、傳承如何維繫家族力量、如何與社會產生互動等,作者都作出深刻的闡釋。

渣甸與麥地臣:殖民地的造王家族

我們常說,社會由無數像細胞一樣的個體(人)組成,而這些個體又必然來自家族——生於家族、長於家族,他們在家族接受禮儀及道德價值等教育,然後積極打拼,以改善家族成員的生活水平,為家族爭取榮耀,再開枝散葉,延續家族血脈,令其繁衍不絕。可見對家族發展的深入探索和分析,其實牽動了社會發展的不同經脈及肌理,既值得高度重視,亦應有全面研究及充分掌握。

掀開香港歷史的第一篇章,我們不難發現,一直默默無聞的中國南方蕞爾小島,因鴉片戰爭走進了歷史。而間接牽動這場戰爭,並促使英國政府佔領香港,在香港開埠後又在政治、經濟,以及商業貿易等不同層面呼風喚雨、指點江山,成為香港首屈一指大家族的,則相信非英國蘇格蘭裔的渣甸家族(Jardine family)及麥地臣家族(Matheson family)莫屬。至於令這兩個家族走在一起,日後富可敵國,則是走私鴉片,而主要的合作平台,則是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又稱渣顛麥地臣公司,或簡稱怡和洋行(Ewo & Co.)(8) ——一家香港開埠以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英資鉅行。

這家今時今日在國際商業舞台仍極具影響力的公司,創立於1832年。其主要奠基人乃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及占士·麥地臣(James Matheson),公司名字乃兩人名字的「結合」。前者生於1784年,乃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船隊一名隨船醫生,後者生於1796年,亦曾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二人約於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先後東來。

青年周壽臣、何東、周少岐和李石朋

港島黃竹坑有一座山丘,名叫壽臣山(Shouson Hill),此山雖較周圍的聶高信山、紫羅蘭山、南朗山及金馬倫山矮小,與更遠一點的渣甸山、畢拿山、柏架山、歌賦山及奇力山等相比更是相形見絀,但別具意義。原因是此山所紀念的,乃香港開埠後第一代土生土長而日後又極為顯赫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周壽臣(又名周長齡)。

正如早前不同章節中談及,香港開埠時,港島的總人口約有5,650名左右,當中一個不少的比例,散居於黃竹坑及赤柱一帶,周壽臣父母則相信是其中的原居民。據《香港周氏簡譜》的記載,周壽臣家族衍派於北宋名儒周濂溪,其子孫在金人南侵時逃難南遷,初時落腳廣東南雄珠璣巷,到了滿清康熙年間,則有旁枝選擇移居新界及九龍,部分血裔後來轉抵港島,落戶於黃竹坑新圍村,其中一脈即是周壽臣的祖父周英邦。

由於新圍村靠近深水灣,那時的村民不少以捕魚為業,周壽臣的祖先可能亦以此為生。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曾任香港總督的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任期1947-1958)記述,其繼父文迪將軍早年曾與周壽臣一同在韓國釜山任事,而周壽臣生前更曾半開玩笑地向葛量洪表示,在黃竹坑生活的周氏祖先,曾經充當海盜。此一說法雖有點誇張,但正如葛量洪指出「海盜是貧苦漁民的一種兼職」,(1)說明周壽臣其實像不少同時代香港人般,只是來自十分平凡的家族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