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之路:李白pdf。本書是一位文學天才令人感同身受的動人寫照,他滄桑的經歷(充滿野心、脆弱、失落以及苦痛),就連莎翁的戲劇都要黯然失色。
通天之路,一場浪漫卻注定墜落的逐日之行。當代英語世界最負盛名的華裔小說家、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旅美華裔作家哈金,傾情深度力作,書寫古代最具傳奇色彩的詩人傳記。
婚姻生活
天性上講,李白可能不會是一個居家好男人。他需要留出時間和精力給自己和自己的寫作。岳父常催促他多去官府走動、尋找機會,甚至幫他跟當地官員牽線搭橋,但一直沒什麼好消息。連曾經欽佩李白才華的馬郡督,對他的態度都開始轉變,漸漸疏遠了。即使李白現在隱居在遠郊的北壽山,他的妻兄仍不放過他,逢人便說李白家世不清不楚、狂妄自大、撒謊吹牛成性。
有的李白年表表明,西元七二七年末,他收到了好友孟榮的來信。信件之正規讓李白吃驚。彷彿此信內容極其嚴肅,孟榮得保證李白務必收到,由安陸縣衙派人到北壽山遞交李白。在信中,孟榮給「北壽山」發了一封「移文」(「移文」是政府公文形式之一,多用於曉諭和責備,文辭較溫和,重在改變對方看法),譴責此等無名小山,儘管佑護、滋養了李白,但如果繼續「藏國寶、隱國賢」,阻礙天才出來實現鴻鵠之志,實為「無德」。言下之意是暗示李白,既滿腹才華,就不該一直龜縮於一座小山。很可能李白的岳父向孟榮抱怨了他介紹的這位女婿只顧悶頭讀書,事業發展停滯不前,請孟榮敦促李白。
李白被這封信攪得心神不寧,一時又委屈又惱怒。他索性繼續用孟榮的擬人修辭,也以北壽山的口吻寫了一篇完整的回覆。他告訴孟榮,小山已將李白滋養為一位了不起的有道之人:「僕嘗弄之以綠綺,臥之以碧雲,漱之以瓊液。餌之以金砂,既而童顏益春,真氣愈茂,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浮四海,橫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雲天之渺茫。」然後繼續自誇,我雖「小山無名」,卻也能「攢吸霞雨,隱居靈仙。……天不祕寶,地不藏珍,風威百蠻,春養萬物。王道無外,何英賢珍玉而能伏匿於岩穴耶?所謂榜道燒山,此則王者之德未廣矣。」又信誓旦旦保證,李白絕沒有忘記蒼生社稷。他正刻苦研讀古之聖賢書,總有一天會「一朝飛騰……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最後待「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他就會「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去世外逍遙安寧。25在這裡,李白又一次提到了他的偉大的計畫:「功成身退」。它已超越李白所遵從的普通道教信條,演變成了一種個人信仰,被李白一而再、再而三地念叨或強調。比如「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行路難〉),以及「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十八〉)。
……
兩位巨星的相遇
李白敗走京城,覺得不太光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攀龍忽墜天」),於是他沒直接回家,又開始了新的一番遊蕩。他打算尋大師皈依道門,但眼下他決定先四處轉轉看看朋友。第一站是洛陽,他和元演曾在那裡相識,到處都有兩人一起遊玩的美好回憶。現在元演雖已不在那裡了,但還有一些其他朋友。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消息早已傳遍全國,聽說他要來洛陽,當地文學圈掀起一陣轟動,朋友們打算為李白舉辦一次接風晚宴。
当時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正住在洛陽仁風里的二姑母家中。杜甫那年三十三,比李白小十一歲,在文學界幾乎沒沒無聞。九年前,杜甫參加科考未中,便和李白一樣到全國各地去干謁求職,也毫無收穫,又無暇顧及其他營生,因此杜甫一直過得挺窘迫。近年他結婚了,與妻子很是恩愛。這對新夫婦起初住在洛陽東邊三十公里處的偃師,但杜甫二姑母生病(杜甫年幼喪母,是二姑母從小撫養,愛他勝於己出),杜甫搬來洛陽照顧,開始和城裡的文化圈有些來往。後來姑母過世,姑父仍堅持讓杜甫兩口子和他住在一起。杜甫出身並不卑微,祖上幾代為官,都飽讀詩書。杜氏家族深深扎根於中原的河南;杜甫祖父是著名詩人及書法家,曾為洛陽丞,父親也是縣令,但杜甫自己舉業坎坷,到現在都沒得到一官半職。他聽說自己的偶像、大詩人李白來了洛陽,又激動又緊張。他想像李白氣度威嚴,不僅詩歌出眾,儼然是民間的桂冠詩人,而且敢於蔑視長安那些奸佞狡詐的大臣權相。杜甫不禁有些膽怯,他想:見面時,李白會把自己當成詩人同道來打招呼嗎?李白連朝廷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都不放在眼裡,對他這樣一個無名後生,會不會更不屑一顧呢?若表現得過於熱誠,李白會不會覺得自己在溜鬚拍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