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epub,azw3电子书。本書提供八至十世紀唐帝國華南地方政治/文化經驗,以及宋帝國十至十一世紀不分南北的地方政治/文化經驗。 使用「廟/祠記」、「德政/遺愛碑文」、「循吏傳記」和「牧守行為集錄」四種文本史料,解答中國地方治理文化基因設置,與地方實際政情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
唐宋時期的地方治理究竟如何?中央政治權力滲透到地方,到底是鞭長莫及?抑或如臂使指?「地頭蛇小傳統」遇上「強龍大傳統」,如何研判誰在統治地方?是國家派任的流官到地方主政?還是地方勢力與官衙世吏相互勾結在把持地方?
书名: 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
作者: 盧建榮
格式: AZW3, EPUB
孔廟:對治淫祠的神器?
宋真宗即位有著皇位繼承上合法性危機,以及之後在地緣國際政治賽局中有與遼國爭勝的壓力,如此內外交迫之下,真宗國政團隊訴求宗教來度阨解危。首先,開封政府要努力布建文廟系統,抬出孔子,要大家以儒家為正信。其次,便是搞封禪典禮,要人相信皇帝是地上獨一無二的真命天子。第三,地方官員與各地地方勢力協力崇尚有功地方的古來名賢,為他們修/造廟,來推廣忠君愛國教條。第四,地方官繼續打壓非正信的「淫祠」崇拜之風。以上四方面,除了第二項為一次性行動,儀式結束即大功告成。其他三項則為北宋細水長流的例行工作,在我底下分疏三者大方向。第一項,則為加強並廣為布建文廟及其附屬學校的全國網絡。在第三項上,是一方面維修唐以前既有古賢廟祠,以及另一方面新造本朝有功地方人士的廟祠。至如第四項,情形複雜,說詳見後。
本章要先講文廟與其附屬學校之布建,在這方面,筆者無法細講,只能選擇性抽樣來談,詳細情形俟異日為之。
宋真宗於景德三年(1006)聽從宰相王欽若建議,下令天下州縣興建孔廟及其附屬學校。關於這一舉措,筆者且舉真宗朝初建孔廟三例,以及政策行之二十五年至五十年的仁宗朝之三例,以窺其梗概,特別是地方官實作這一面向。
我們先看杭州府轄餘姚縣的例子。餘姚縣城內設有城隍廟,早在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某任縣令利用城隍廟雕塑了一尊孔子像於其中,為此城隍神則被移往他處安置。在此,這位縣令大有尊崇孔子大過於城隍神之姿態。這寓有大傳統高於小傳統的意涵。這時還議修孔廟,但一直延遲到了真宗時,孔廟尚未修成。迨景德三年(1006)真宗下令州縣修孔廟,同時讓廷尉寺一位中級官員章得一出調餘姚縣令。章得一到任後,杭州知府薛大諫也剛被調返開封。章得一到任之後,便著手修建縣庭孔廟。在他日後所製作〈餘杭縣建學記〉文本中,明白宣示,孔廟之設意在化導地方風俗,他從杭州知府——他的頂頭上司一一講起,說他建府隸孔廟是「以勸互鄉之俗」(註3)。至於他修縣孔廟則也是步武薛侯之垂教,文本如此說:
……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益州成都府大修漢文翁祠堂成,請文名籍甚的宋祁操刀寫廟碑記,文成題曰:〈成都府新建文公祠堂碑〉。須知文翁是中國地方興學的始祖,文翁符號與孔廟及其附設學校不可分割。我不去談益州孔廟,而談文翁祠,著眼於尊孔運動到了仁宗晚年有了一個大轉向。之前,地方官扛尊孔大旗,為了對治非正信的小傳統。但到了十一世紀五○年代,名人祠或先賢祠販售的文化生意是教忠教孝。與孔廟攸關的成都文翁祠,是推行孔教的策源地。廟記作者宋祁到底如何推銷文化生意,成了底下探索的重點。
文本作者宋祁為《新唐書》作者,是當朝大史家。由他出面修建文翁祠,並寫廟(碑)記,事屬極不尋常。在文本中,他提到兩人對文翁祠的貢獻;一位是漢代高,乃始建文翁祠的人,另一位是宋代李仲元重修文翁祠的人。宋祁於嘉祐二年(1057)知益州,慕名前赴文翁祠,至後看了非常失望,認為祠貌與文翁名不稱,乃大肆修建,建造了三間堂屋、左右廂房,以及主要禮堂一所。祠建成之後,宋祁義不容辭、親自操刀寫了廟(碑)記,文中大談建成之後的廟況。文本中段,他指出廟中供奉了李仲元、高,以及本朝一位蔣姓高官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