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西乡隆盛,恐怕现在的读者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征韩论”吧。西乡的征韩主张被政府否决,他在1873年旧历十月辞去了参议一职。而就在仅仅6年前,西乡隆盛还面对来自议会制发源地英国的外交官,热心地谈论“国民议会”的必要性。
颇为有趣的是,来自议会制国家的英国人居然认为“这种想法太疯狂了”。不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西乡是“国民议会”的信奉者这一事实,迫使我们对西乡的人物形象大为改观。
需要改观的还不止这一点。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开始潜心撰写西乡传记的原萨摩藩士胜田孙弥提出,幕末时期的西乡其实对“攘夷论”并无太大兴趣。西乡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安政大狱”(1858年)发生时,关于此前的事情,胜田记载道:
虽说当时堀田〔正睦〕阁老〔老中〕等人与京师〔京都〕勤王党素来就开国锁国之论纷争不断,但隆盛等人所争之处在于一桥世子〔庆喜〕派与纪州派之间的相互竞争,前者即欲行一大革新之人,后者即固守幕府祖法之人。如开国锁国论这般论题并非隆盛等人主要的着眼之处。
(勝田孫弥『西郷隆盛伝』第一巻、西郷隆盛伝発行所、98頁。句读、着重号及六角括号内的内容均为笔者所加,后文同)
如果将萨道义的回忆与胜田孙弥的《西乡隆盛传》中的记述结合起来看,那么西乡就是一位对“攘夷论”不太感兴趣的“国民议会”论者。我们熟知的西乡在明治维新后的1873年鼓吹“征韩论”并因此离开了政府,而萨道义与胜田孙弥描绘的西乡形象与此相去甚远。
…………
自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以来,封建制度延续至此。西乡亲自率领御亲兵,以军队的力量为背景,成为废除封建制度的排头兵。
1871年(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西乡为人所知的事情只有1873年(明治六年)的“征韩论”和1877年(明治十年)的西南战争。西乡被描绘为侵略东亚和士族叛乱的中心人物,而且他的这一面比起15年前推翻封建制度的议会论者的一面更为有名。
西乡在提出“征韩论”后到西南战争之间的实际情况将在本书第六章以后再进行探讨,但在前言里,我想首先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在所谓的“征韩论争”中败北后回归故里鹿儿岛的西乡,早在1874年(明治七年)就发现,比起他在幕末时期打过交道的那些欧美文明的鼓吹者,福泽谕吉的著作尤其出类拔萃。
第二,作为“征韩论者”而出名的西乡,批判1875年(明治八年)9月的江华岛事件是卑劣的挑衅,认为日本在该事件中侮辱对方是弱国,无视两国间长期以来的交流。西乡主张,既然要测量江华岛沿岸,就应事先征得朝鲜政府的同意。因而,传说的“征韩论者西乡隆盛”这一概念本身就有再探讨的必要。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对幕末时期至明治维新期间的西乡所持有的大概印象完全是虚假的。而再现西乡隆盛的实际形象,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