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 (中国故事)(附epub)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 (中国故事)》是由南方周末编辑部编撰的一篇文章或特刊,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该内容主要围绕着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经历展开。

如果你心有定见,实际上是不会随之摆荡的。如果你感到恐惧,只能是因为你对外界认识不足,对自身认识不足。

柴静,被一把推进新闻的

柴静铁杆闺蜜三人组中的郝俊英从小的梦想是当记者。她辞了高校老师的工作,奔向中央电视台,“就是冲着《新闻调查》去的”。辗转到第三个岗位,她如愿以偿。范铭更是家学渊源,外公和舅公1932年就在无锡创办了《人报》,宣传抗日。跟这两位比起来,柴静懵懵懂懂,“是被一把推进新闻的”。

2000年,24岁的柴静接到《东方时空》制片人陈虻的电话,请她来做新闻节目《时空连线》,每天16分钟的时事评论。“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个女搭档。”

直到8年后陈虻因胃癌去世,柴静也没有问过:为什么找我啊?当年那个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的主持人,穿着套装在演播室里做人物采访。再之前,她在深夜电台里念着听众写来的婉转故事,觉得情绪差不多了,就把音乐键推上去。更之前,她是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的小女生,跟新闻没什么关系。

陈虻只跟柴静提过,看到她是在一期湖南卫视的节目宣传片里,也没听清她在说什么,只是一瞬间觉得,这个人说话方式还有点意思。他从没解释过怎么算有点意思。他喜欢一再强调,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维的个性。

本来觉得“体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的柴静,因为参加了一场新闻评论部的年会,决定留下来。两年后,这样的年会视频“东方红时空”在刚开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上疯传,颠覆、荤段子和理想主义齐飞,震得无数网民目瞪口呆——平日一脸正气的白岩松穿着地主大褂跳唱RAP讲粗口:“80年代的电视没有办法看,80年代的记者没啥事情干,大会小会开不完,电视要玩完……”一向端正严肃的敬一丹穿绿军装、戴红领章做主持,串场词是:“残酷啊!现实!这正是中国人不堪忍受的所谓文化生活。这样的夜晚,除了创造人类,我们还有什么追求?我们曾经一忍再忍,如今已经忍无可忍。”大家舞着红绸跳秧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一脚踏进评论部啊,自由自在开始新生活啊,呀呼嗨嗨,咿咯呀嗨……”

此时仍是央视新闻的黄金时代。1993年5月问世的《东方时空》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大幕,然后1994年开播《焦点访谈》,1996年开播《实话实说》和《新闻调查》。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央视副总编孙玉胜以这样的书名总结1993年至2003年的央视新闻。“这是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含蓄说法。”《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觉得,改变语态的背后是革命性的理念。

新闻评论部的人们热火朝天挤在中央电视台西门外曲折几百米的小巷深处,这座三层小楼被大家称为“南院”。

刚从《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职位离开的钱钢,2001年被白岩松短暂拉到《时空连线》。办公室很小,钱钢常搬出三四个椅子,和来访的朋友们高谈阔论,紧挨着旁边办公桌。那正是柴静的桌子。钱钢记得:“她应该挺注意我们聊天的内容,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笑起来。”

“柴静很注重吸纳不同代际的人的思想,非常努力把根往土壤深处扎,想走得更深一些。”多年交往后,钱钢这样评价。

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 (中国故事)epub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