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epub,azw3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epub,azw3电子书下载。直視國家思想弱點,日本知識分子反省何以走上軍國主義之路。日本近代思想史的巨人,將美國「實用主義」引入日本的第一人,全面討論1931至1980年間,日本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時代所帶來的巨變與衝擊,深入了解日本思想底蘊的必讀作品。

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被軍國主義者所把持,面對這種狀況,持完全相左意見的知識分子,該如何接受跟回應國家的種種激進作為?他們的決定是突然撤回所有過往的激進主張,轉而支持天皇制,時人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轉向」。這個極端的例子,代表了日本人在戰爭期間的思想轉變,也代表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傳入的現代思潮,都在軍國主義的淫威下屈服了。

鶴見俊輔的《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是一部重要的思想史著作,它以獨特的視角,分析了戰爭時期日本社會的精神變化。鶴見俊輔認為,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的核心是軍國主義思想的泛濫。他指出,日本政府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將軍國主義思想灌輸到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並將日本民眾的思想逐漸扭曲。

书名: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
作者: 鶴見俊輔
格式: AZW3, EPUB

鎖國

兩三天前,我在書店購買了加拿大的地圖。這和我平常看慣的日本地圖非常不同,因此頗為訝異。這張加拿大地圖是由一家名曰國際地理(Geographic International)公司所出版,大概是加拿大到處都買得到的普通地圖,所以對你們加拿大人一點也不稀奇吧。

我對這張地圖感到訝異的是,地圖的主要部分,占最大篇幅印出的部分,並沒有展現加拿大的整個版圖,連東北地區加拿大領土在何處結束也沒有標示出來。對這種可以放在口袋裡帶著走的地圖來說,或許加拿大真的太大了。如果有個加拿大人也和日本人的想法一樣,他在出版加拿大的地圖時,我想他會依照比例尺的比例製作出容納整個加拿大的地圖。

這張加拿大地圖的另一個特色是,在下方,也就是南方部分清楚地標示出邊界。這種邊界線的概念是日本人所沒有的,因為日本人從未有越過邊界的體驗。

日本人始終抱有一種感覺,認為自己一直住在,並且也能繼續住在自己金甌無缺的土地上。在這塊固若金湯的土地上,日本人往往覺得若要走出國境之外就必須抱定決心,只要身處日本便不用害怕會突然遭到外國人的攻擊。這是日本人的一般體驗且心照不宣的前提之一,只是很少在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中顯現出來。我們可以把日本人思考方式的此一層面稱為「鎖國性」。

除了從先天上視為國土的土地,獲得安心感的保證之外;從文化上來說,日本人始終認為,日本被遠遠隔離在世界較先進和較普遍的文化之外。這種意識形成一種自卑感,深植在日本人內心的潛意識中。這也是能激起日本人好奇心與學習力的原因,使日本人擁有一股吸收外界新知的衝動。

日本處於較日本文化普及的中國文化之邊陲地帶,中國文化是經由朝鮮流傳到日本。另一種源於印度的跨國文化,則是經由中國流傳到日本。最後,一五四三年,葡萄牙海難船員把火繩槍帶到日本的種子島,源於歐洲的另一種普遍性的文化始傳進日本。

這種情況也反映在街頭賣藝的世界裡。平安時代以來,我們有太夫、才藏這種一搭一唱表演歌舞和對白的傳統。每年年初,這樣的一組藝人便造訪宮廷,預言新的一年會帶來各種好運。接著他們就去拜訪老顧主,表演同樣的技藝。隨著時代的推移,這種表演變得帶有滑稽的性質,持續至今。進入日俄戰爭之後,大眾社會已在日本產生,新的大眾文化也應運而生,太夫、才藏這種「萬歲師」註21的組合便躍上舞台,也經由唱片、廣播、電視等媒體成為現今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之一。我們可以把這種民藝,視為各自擁有不同之複合人格的「太夫」和「才藏」間,長達一千多年來的漫長對話。

……

玉碎的思想

最近,台灣小說家黃春明的作品集出版了日譯本:《莎喲娜啦.再見》。註110書中的同名的短篇小說〈莎喲娜啦.再見〉非常有趣。故事中描寫一名台灣的年輕公司職員,由於有七個重要的日本顧客來訪,公司的老闆指派這名職員帶他們去泡溫泉,景點就在台灣首府的鄰近縣市。七名日本人想在溫泉勝地找台灣女性狂歡一夜,而他所肩負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日籍的中年男子帶去溫泉勝地住上一晚,隔天再把他們帶回台北。無獨有偶,那溫泉鄉竟是主角的故鄉!從孩提時代開始,他就與鎮民們非常熟稔,而這些日本人偏偏要從他青梅竹馬的女伴中選出陪宿的對象,讓他頗為難堪。總之,他痛苦地度過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充當口譯員的主角,又帶著七名日本人前往台灣首府。這趟火車的旅程需要幾個小時。在半路上,一個台灣的大學生坐上火車。上車之後,這名大學生迅即發現,車廂內有日本乘客,而且看似來歷不凡,便走了過來。他想跟那幾個日本人交談,請主角居中通譯。這學生表明,自己即將畢業,畢業後打算去日本學習中國文學,希望主角把這席話通譯給那些日本人知道。他大概認為,他即將赴日留學,這番表白應該會得到這幾個日本人的好印象吧。然而,負責口譯的主角卻跟日本企業家說,這名台灣的大學生想問他們是否上過戰場,故意來個移花接木的謔問。幾個中年的企業家聞言後,回答說上過戰場;這時候那大學生又提問些什麼,主角把它譯成:「你們上過哪裡的戰場?」他們回答說是中國;接著,主角又假借大學生之口問道:「你們當兵去中國幹了什麼?」只見這幾個企業家變得面有難色,最後只好稱讚台灣的大學生看起來都很用功,這麼勤奮的學生在日本一定會受到歡迎的云云。但主角假傳其意,反問大學生為什麼要去日本研究中國文學?這麼一問,卻讓大學生表情為難。一答一問間,火車終於駛至大學生下車的車站。告別的時候,那幾個日本企業家向大學生說了聲「再見」,這是用中國話說「莎喲娜啦」,因為他們去過中國,只學會「再見」這個詞,所以用中國話道別。這篇小說原題為〈再見〉,譯成日語則成了〈莎喲娜啦.再見〉。

正如這篇小說所揭示,儘管並非所有日本人都有不堪回首的戰爭期間記憶,但至少對現在四十歲以上的日本人們而言,它的確是段苦澀的回憶。這些「人們」,其實也包括我。我們始終有一個強烈的渴望,亦即希望把這段記憶埋在心靈深處,因為我們不想直接與它面對面。關於這個現象,日本的不同世代之間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說,有些成長於戰後的年輕日本人,就會清楚地詰問他們的父執輩,他們在戰爭中到底做了什麼?做父母的面對這種質問,都不願意回答這問題,至少有很多為人父的是如此。但讀者若能了解他們是如何記憶戰爭期間的偶發事件,如何將記憶藏在心中、置換成他物,如何解釋,又如何表述此記憶,便能掌握理解日本文化的一條線索。我們就從這個著眼點,來追溯十五年戰爭期間,以重大事件為主的各種軍事行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