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mobi,azw3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资中筠)
书名: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 作者: 资中筠 格式: AZW3 出版商: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mobi,azw3本書收集了資中筠先生自1980年寫的文章,捋清了傳統士大夫及當今知識分子的演變和異同,細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也道出了「啟蒙」前後,知識分子的思想精神、社會文化的轉變。現今教育普及、科技發達,但社會道德觀念、人民素質、文化修養卻似在逐漸倒退,近年「愛國」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排外情緒,更讓作者感到憂心。中國有「識」之士,是否正進入另一個困境?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士」,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出謀獻策,儘管常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卻樹立了獨立的士風,在百家爭鳴中創建了各自的學說,造就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自秦統一中國後,經過二千多年封閉的皇權專制制度,中國讀書人經歷了曲折崎嶇的道路。及至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這封閉的社會打開了一個口子,現代知識分子經過西學東漸,受到啟蒙,有了新的觀念和思想。他們有強烈的愛國心,對各自的專業鞠躬盡瘁,著書立說,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社會正義奔走吶喊,卻多數壯志難酬,命途多舛,頻頻陷入困境,甚至難保個人的獨立與尊嚴。

下载:《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mobi,azw3》

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特種煉獄
——從「梁效」說起

今人提起「梁效」,予以貶斥是無爭議的。對於曾與之有關聯的幾位教授,是不可磨滅的劣跡,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知識分子「軟骨頭」的證明,其中名望最重的背負的駡名也最重。然而,認真追問一下,為甚麼單單是「梁效」?不必查多少資料, 只要翻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歷次「思想改造」、「反胡風」、「反右」、「大躍進」……一系列政治運動中大批知名知識分子(包括自然科學家)的文章,批判別人和自我批判,以及各種「表態」,言詞之激烈和自虐的程度遠超過「梁效」的文章(後者主要是「批孔」,最後少量「批鄧」,即告壽終正寢)。那麼為甚麼後人單單拎出「梁效」來,甚至有人指責參加者為「失節」?其邏輯大約是把它算在「四人幫」頭上,於是與之有關的人算是「依附四人幫」,而以前的歷次政治運動則是服膺於正統的領袖和組織。這可能是長期宣傳的效果,事實上哪一次運動不是最高領袖發動的,「批林批孔」當然不例外,那些被招進「梁效」的大小筆桿子難道當時會認為這不是聽命於最高領袖?再者,他們有選擇參加或不參加的權利嗎?

筆者無意為知識分子在某一時間段不光彩的表現辯護。只是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趁着記憶猶新,儘量梳理一番主客觀情景,以助後人對一段歷史及一代人的理解,同時能以史為鑒,認識今天,如果有所啟迪,可多一分真誠的自省。

1949年以前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總體精神面貌

關於兩千年來中國「士」的精神傳統的形成和變遷,在本書另一篇〈中國知識分子道統的傳承與失落〉一文中已經詳述, 此處對後期的情況略作補充。

經過西學東漸,受了現代文明洗禮,而又承載了傳統文化的一代知識分子,在近百年的內憂外患中,大體上共同的追求就是:振興中華、國泰民安、學有所用。大部分都有留學的經歷,有了參照系 ——希望把國家建設成甚麼樣。基本上認同民主、自由、平等。同時有強烈的愛國心,都有強國夢,把國家置於個人利害之上。特別是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這種精神表現得最充分。西南聯大人的許多故事現在盡人皆知。只舉一例:教育部曾企圖給擔任行政職務的一部分教授(校長、院長、系主任等)適當的津貼,以補償其額外的辛勞。時任文學院院長的馮友蘭帶頭聯名拒絕接受津貼。須知那是在生活極端艱苦,食不果腹的境遇下,而且這些教授主要還是擔任教學任務,著述不輟,並非現在「脫產」的各級學官,行政工作的確是額外負擔。其難能可貴也在於此。「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幾代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在那種艱險之中,民族文脈得以保持下來,今天回顧,倍感這一批精英的歷史功績和精神的可貴。

自制版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