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epub,azw3电子书下载。知名華語電影研究學者白睿文從2000年代初即開始進行文化口述歷史訪談計畫,時間已長達二十餘年。這21世紀的頭二十年間,華語電影產業經歷了劇烈的轉向,跨越時代的華語片影人訪談,正巧抓住了當下華語電影多元、活躍的樣貌。
《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一共收錄二十二篇採訪紀錄,除了藝術片以外,對新形態的商業片也有所關注;除了電影導演以外,包含編劇、製片人、演員等不同專業也涵蓋其中;代表不同歷史背景的影人、表現少數民族的影人和女性影人,在訪談中呈現多元的藝術生態;華語電影的全球化趨勢亦透過具有國際背景的影人對談具體展露。
書中涵蓋了藝術片、商業片、紀錄片等不同類型,以及來自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不同地區的影人。
書籍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
- 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訪談張永祥、石雋、鍾玲等人,回顧台灣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
- 中國電影面面觀:訪談謝飛、蘆葦、胡玫、馮小剛等人,探討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
- 光影的獨立精神:訪談婁燁、萬瑪才旦、范儉、杜海濱、獨立電影論壇等人,聚焦獨立電影的創作理念。
- 從台灣新電影到新類型:訪談焦雄屏、蔡明亮、李耀華等人,探索台灣電影的新發展。
- 國際背景‧華語電影:訪談陳沖、伍仕賢、陳駿霖、阮鳳儀等人,探討華語電影的全球化趨勢。
透過這些訪談,讀者可以了解當代華語片的多元面貌,以及影人們對電影創作的思考。書中也涉及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如電影的政治性、社會性、文化性等。
书名: 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
作者: 白睿文
书号: 9789864458189
格式: AZW3, EPUB
影迷走進了學院
今天我們對談的重點會放在您最新的片子《蘭心大劇院》上,但是我想我們是否可以從這個問題開始:最初您是怎麼走上電影這條路的?
很高興能和你聊天。這是很早以前的事啊,我開始是個影迷,喜歡看各種電影,然後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開始完整地學習電影。在北電我看到了更多的電影。那是八○年代中期,我相信在這個時候,中國應該沒有地方能比電影學院讓人看到更多的電影了。四年之後我就畢業了,離開電影學院,試著自己做電影。
剛才您提到了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日子,其實這段時期也很特殊。您讀大學的時間應該是從八○年代中期到1989年,那剛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充滿活力、最自由的幾年。您的同學包括導演張元,王小帥等,老師裡有崔澤安等人。是否能帶我們回到您的學生時代,分享一下當時處在怎樣的學習狀態?
感覺當時在學校裡非常興奮、非常自由。我們的老師之一周傳基,他是做電影研究的,上課的時候會帶兩盒菸,一包給我們,一包他自己抽。每天大家上課的時候圍在一起,可以隨意插話,可以罵人,或者爭論,什麼都可以。對我來說,這個階段非常令人興奮,因為我覺得大學就應該這樣好玩兒。還有拍作業,如果沒有錢,就去找負責設備的人,或者直接找攝影系的同學,請他們吃飯,讓他們來幫忙。那時候電影學院裡差不多是這個情況。後來才知道,我們大一時看的電影的數量,差不多是以前電影學院學生看的片子的總和。但當時我們覺得看得還不夠多,在學校裡還不夠自由,還想要更多的條件和可能性。現在看來,那時候已經足夠自由了。
您這一屆的學生後來被稱為「第六代」,在學校裡互相幫助的時候,你們已經覺得像一個集體、有共同的理念了嗎?
那是畢業以後的事了。在1985年電影學院第一次所有專業全面招生,導演、美術、攝影、錄音、表演,各個門類都有85級的學生,所以畢業後自然就會找同屆的同學來合作,因為我們的學習背景都差不多,很能溝通得來。實際上我自己,也許包括我同學,第一個作品都是由同學一起來完成的。
電影與電影中的表演
《蘭心大劇院》是個複雜的多重性故事,也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故事,裡面出現的語言包括漢語、英語、法語、日語等等。劇本是您的夫人,同時也是製片人馬英力寫的,她好像改編了兩部小說——虹影的《上海之死》和橫光利一(Riichi Yokomitsu)的《上海》。我很好奇是怎樣把這兩個故事融為一體,其中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這應該英力來說更好。虹影的這部小說包含大量的戲中戲,也就是小說主人公恰巧也是一個演員,所以她有舞台上下的雙重形象。最初也是出於興趣,想把它變成一部電影。這不是虹影最好的小說,我很早開始就非常喜歡她的小說,有些寫得比《上海之死》好,但是我覺得《上海之死》是一個很有趣的作品。虹影在這個小說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感受,那種感受不是三、四○年代的,而是她寫小說的那個時間的感受,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處於「現在式」的作者講述「過去式」發生的事,而這些事情她根本就沒有親眼見過。我之前做過一部講三、四○年代上海的片子,就是《紫蝴蝶》,處理這段歷史時期會遇到的挑戰我都很熟悉。我讀《上海之死》的時候,感到了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挑戰。英力把「戲中戲」替換成橫光利一小說的內容,這是對虹影原作最大的改變——我覺得她做了兩個最大的改變,一是替換戲中戲的內容,二是修改了結尾。這兩個改變決定了這部影片的一種性質,是和原作對話,也是和歷史對話。
剛剛您提到了「戲中戲」,這其中一位重要的演員就是鞏俐,中國電影史上最重量級的演員之一。可否談談您這次跟鞏俐合作的體驗?
很高興能和鞏俐合作啊。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同時她也是一個明星。這個小說裡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大明星,因此我覺得如果讓一個不是明星的人來扮演明星,肯定會是個噩夢。我們就在明星當中選擇這個角色的扮演者,鞏俐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開始工作以後我發現鞏俐非常優秀,而且不會特別懼怕挑戰,這是我感到非常興奮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始,然後從人物開始,來尋找整個形象的整個故事,整個的人物的性格、習慣,我覺得非常刺激,就是和她的合作。而且我覺得她給人物帶進了一些不定性的因素,就是不穩定的因素,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有時候會摸不著這個任務她到底在想什麼,這個實際上是非常好的。我記得開始的時候我和鞏俐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因為她是一個明星,你不用「演」,因為你自己就是明星;同時她是一個間諜,間諜你不能「演」,因為沒有間諜看上去就是個「間諜」。
「時代」與「當代」
您一直在拍當下,有《週末情人》、《蘇州河》、《春風沉醉的夜晚》等等,很多人都覺得您是處理當代題材最好的導演。其實在2003年的《紫蝴蝶》也是您曾經拍過的有關三、四○年代「老上海」的片子。為了將時代性融進電影,您在前期做了什麼樣的歷史考證或是其他準備?《紫蝴蝶》的拍攝經驗是否對《蘭心大劇院》的拍攝起了一些作用?
其實從《紫蝴蝶》開始,因為還有一些別的計畫,所以一直在做三○年代、四○年代歷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對我來說如果要比較《蘭心》和《紫蝴蝶》的話,《蘭心》從製作上來說更輕鬆了,更能誠實地面對歷史吧。我覺得人很難恢復一個歷史的瞬間,只能說,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那段時間,去看那個時刻。這個視角永遠是屬於2020或者2019的,你無法改變它。其實拍出來的歷史正是當下。這一點我覺得在拍《紫蝴蝶》時不是特別清楚,到了《蘭心》就非常明確了。這樣其實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所謂的歷史黑暗。歷史是變動著的,它根據作者的視角不斷變化,可以被閱讀、被解釋。很難精準考證出某個瞬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也是今天的我們處理歷史時的一種麻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