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思想46)mobi,azw3

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
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

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mobi,azw3电子书(思想46)。本期的專輯是「後全球化視野下的俄烏戰爭」,俄烏戰爭是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具有轉捩點意義的重大國際事件。本專輯邀集到學者教授,撰寫俄烏戰爭的戰略抉擇、印太視角、歐洲的整合與分期、地緣政治與新持久戰,以及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等。

俄烏戰爭是否可能是人類更大一場戰爭的前哨戰?人類是否要經過大規模核戰之後才能找到和平相處的模式?戰爭是惡毒的,千萬不要耍弄戰爭。本期也有追念張灝、林毓生兩位先生的文章三篇。

书名: 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思想46)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格式: AZW3

現實主義之外:身分、視角與戰爭

俄烏戰爭對印太地區帶來各種直接、間接的挑戰。在經濟面,戰爭不但直接影響糧食與能源的進口,加劇通貨膨脹;也干擾資本市場、生產需求與供應鏈的運作,讓近年受益於全球化分工而快速發展的印太國家經濟備受壓力。01另一方面,俄烏戰爭也為本已緊張的印太區域安全,平添新的變數。在地緣政治連動下,美中衝突是否將被激化?台海是否將成為下一個衝突爆發點?美國會否如同其承諾,持續以印太為其戰略主軸?俄烏戰爭製造了諸多未定數。然而,儘管戰爭明顯影響整體經濟與戰略安全,同受衝擊的印太地區國家,對俄烏戰爭的回應方式卻十分分歧,在選邊與否之間,似同又異。何以致之?又如何辨識其立場?

各國態度與其利害趨弊計算有關。傳統國際關係現實主義方法能充分挖掘各種物質因素,並說明利之所趨的國家行為。但是現實主義無法完全解釋的是,國家如何界定物質因素的利/害意義。就此,國家自我身分取向的探討角度可提供一定的參考。

由身分認知取向看國家行為並非否定物質因素的重要性,而是更深入打開深層的認知機制,從該國的價值認知與思維理解其作法。身分取向乃是國家對於環境觀察、自我認識與自我期待等多方面綜合而成的主觀認知。以遼闊的印太地區為例,區域內國家政經發展與歷史背景各異,即便國家之間互有經濟往來、各有安全結盟,也同受戰爭的衝擊,仍因各自的身分認同取向不同,對俄烏戰爭、以及戰爭如何影響經濟利益與區域安全的解讀與因應作法不一。而國家間的立場差異常常不易辨識。表面上對同一國際事件採取相似作法的國家,其背後的思維與目的未必相同;反之亦然。以國家的表象行為論異同,不無錯判的可能。如能從國家的身分認知取向著手,也有助於更精準判讀各國可能的真實意向。

從俄烏戰爭事件看印太國家的身分取向,可將之概為民主價值、主權小國與南方視角三大類。每種類別各有價值與思考主軸。其中第一與第二類身分取向者,所展現的行為看似相同,背後的主張卻有異。歸屬第三類的國家群看似反應不同,實則有其思維相通處。

……

暴力內戰

在討論烏克蘭議題時,常有一個以訛傳訛的資料誤區:一般論者都以「俄羅斯人」或是「俄裔」來形容烏東地區人民的族群屬性。事實上,根據烏克蘭2001年的全國人口普查(這是烏克蘭獨立迄今30年來,唯一一次人口普查),烏克蘭全體人口構成中,俄羅斯人人口只占17.2%,在頓內次克州為38.2%,而在盧甘斯克州為39%。但是,在這兩個地區,以俄語為母語的人口分別為75%及69%。換句話說,除了俄羅斯人以外,有更多的烏克蘭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是以俄語為母語,而這些人口,無論其族群身分為何,在法律上都是烏克蘭公民。

此外,由於對國家走向立場的歧異,烏東地區反對2013年年底在基輔爆發的廣場革命。

對當代國家而言,一國之中不同群體之間對政治與文化議題的不同立場,需要透過坦率的對話以達到妥協,而非視對方為寇讎,這是基本的人權底線。因為,民族語言不等同母語,母語不是決定族群身分的絕對條件,也不是政治認同的唯一標準。在尊重人權價值與多元文化的前提下,任何國家在進行其國家統合過程中,都必須尊重任何一個不同母語的族群,不同政治主張的群體。因為,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得以被人民承認的正當性條件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