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合集)mobi,azw3电子书。上海译文出品!继《黄河青山》《巨流河》之后,又一本充满历史细节、家族记忆和个人魅力的跨时代记录!华人史学家、教育家、2020年“唐奖·汉学奖”得主、前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亲笔撰述,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作者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以及十九岁之前在南洋成长并在南京上大学的重要经历,直至站在“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治学与生活,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书名: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合集)
作者: 王赓武 & 林娉婷
格式: AZW3
从泗水到怡保
1930年,我在荷属泗水出生,那时经济大萧条刚击垮了资本主义世界。我们离中国有千里之遥,中国遭到军阀割据,现在又面临新兴海权日本帝国入侵的威胁。我的故事真正的起点,是我们一家三口试图返回故乡中国,但最后只走到怡保,抵达英属马来亚。往后十五年间,还有一次次的尝试以及一次次的失败。1947年,我们一家三口的确抵达了南京,却不是就此快乐还乡。八个月后父母就打消了念头。再过九个月,1948年底,我也放弃继续尝试,返回我成长的城镇。
等待回到中国以及重返马来亚,这两者形塑了我的人生,影响远比我意识到的还要深刻。如今老迈的我发觉一生中有好多环节都可回溯至这两地,也看得见年轻时的故事有双重视角。南京的意象让我想起人生中似乎几度追寻的目标,而怡保则代表了我生活其中并学会珍爱的多元文化世界。
多年以后,经过在三大洲间迁徙的日子,我了解称怡保为家乡不是单纯感情用事。我人生最初的十九年里,大多时光都在怡保的不同地区度过。怡保笼罩在想象中的祖国阴影下,不过在怡保成长让我对英国保护下的马来诸州带有好感,这份好感长存心中。与此类似,虽然我和南京关系并不密切,但南京在我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回想在南京度过的日子时,我发现自己也会想起人生的其他时期,不禁把往日回忆与日后的经历联系起来。
父母搬离泗水时,我只有一岁大,因此对泗水毫无印象。一岁那年拍的两张照片留了下来。其中一张照片里,我是坐着的小婴儿,旁边站着一位高挑的爪哇女子。母亲告诉我这位爪哇女子喂我吃东西、帮我洗澡、跟我说马来语。另一张照片里的我被抱在园丁怀里,园丁在父亲的学校工作。照片里的我看起来被照顾得十分周到,身为母亲的头生子和唯一的孩子,深受眷顾。
……
进入冷战
关于这次美国之行,我很犹豫该说多少。对我来说,那主要就是一趟学习之旅,熟悉一下美国大学的工作。这样的旅行在今天是稀松平常的事。美国的高等院校声誉卓著,大多数学生知道到那里学习的潜在优势。可是,我翻看了我去美国前关于美国大学的笔记以及那次旅行的记录之后,决定在此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记述。我看到的是一次跨太平洋的权力转移,可以从我观察到的知识创造的发展过程看到转移的轨迹。还有一个要详细分享的原因是,我以后才认识到,这是美国接管英国从十八世纪末开始的全球海洋强权计划的最后阶段。在那个时候,正好可以看到哪些是美国研究亚洲问题的比较活跃的学者,包括从英国、欧洲和亚洲来的学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战后英美或英语世界的融合?
我始终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亚洲基金会的约翰·萨特要我写一份关于美国的亚洲研究现状的报告,为什么他认为我是拿补助金的适当人选,让我能够接触到美国最好的一些大学。我不相信我的报告中有什么是基金会还不知道的;也许基金会希望知道的是我对所见所闻的反应,以及我在报告中显示的政治倾向。萨特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我有好几个大学时的好朋友是政治犯,他们最近才被新加坡新成立的人民行动党政府释放。我只能猜测,他虽然了解我有如此背景,仍然觉得值得一试,于是就很快让我成行。
我在启程之前,回顾了我对美国的了解,发现在我以前的生活里,对英国和美国的态度完全是两回事。在安德申学校,美国很少被提到,那只不过是勇敢的英国殖民者在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中定居的地方。那些使十三州脱离大英帝国的反叛者很少人提到。可是在我自己的华人家庭里,我知道的关于美国人的事就要多很多。例如,华文小学的课本告诉我,美国的国父华盛顿从不说谎,林肯解放了黑奴。太平洋战争时,美国人是好人,站在中国人一边,我的母亲对飞虎队很有好感,谈到从滇缅公路运来的美国援助使中国得以坚持抗战。战争结束后,罗斯福总统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