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mobi,azw3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美中對峙,台海緊張情勢日益升高,台灣該如何安全挺過這場世紀惡鬥?在詭譎的地緣政治情境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暨全球地緣政治專家馬凱碩說:「小國若要安然生存,就要知道地緣政治勢力正在發生哪些大轉變。」

未來十至二十年,最重要且具有決定性關鍵的全球地緣政治競爭,無疑是美中地緣政治角力。美國不論誰當選總統,並不特別重要。因為驅動地緣政治力量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深層的結構牽引,本書對此有詳盡的討論。中國崛起後,已開始牽動美中之間的深層結構力量,可以預見它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PS:当然赢了,都他妈赢麻啦。

书名: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作者: 馬凱碩
格式: AZW3

中國最大的戰略錯誤

中國最大的戰略錯誤,就是沒有細想後果,疏離了美國好幾個主要的選民團體。謝淑麗(Susan Shirk)教授是美國著名的中國事務專家之一,她觀察到,當川普總統宣佈發動對付中國的貿易戰時,沒有人發聲替中國辯護。她說:“美國和中國已經走到敵對關係白熱化的懸崖,竟沒有任何團體站出來替美中關係辯護,更不用說替中國辯護。企業界、中國事務學者,乃至國會,都沒有人站出來。”[1]相形之下,一九九〇年代美國試圖取消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時,好幾個企業團體曾嗆聲抗議。

中國和美國企業界關係疏離,令人感到十分意外。理論上,美國企業界可以在中國賺取極大利潤,也的確賺到了,它們應該是最強力擁護美中關係友好的團體。美國企業界的男女主管才不介意什麼意識型態,他們只在意公司的利潤,他們要的是方便進入中國巨大的市場,以增加公司的盈利。的確,美國是有許多公司從中國獲取利潤。可是,即便如此,實際上卻沒有美國企業出面替中國辯護,反對川普的攻擊。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了?故事相當錯綜複雜。要了解美國企業界為何冷漠,我們可以從幾家美國公司如波音、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在中國成功的故事開始講起。

波音從中國市場受益良多。它賣給中國超過兩千架飛機,[2]它在中國的營收“增為十倍,從一九九三年的十二億美元,增加至二〇一七年的一百一十九億美元;亦即讓波音商業飛機的整體營業收入佔比,從百分之五點七,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一”。[3]二〇一八年十一月,波音宣佈:“中國的商業機隊預期在未來二十年將會增加一倍以上。波音預測,中國在二〇三八年前,將需要七千六百九十架新飛機,價值為一兆兩千億美元。”[4]很自然的,波音從中國賺了大把銀子,也替美國工人制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同樣重要的是,來自中國的市場需求幫助波音挺過難關;另一份報告指出:“當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全球經濟不景氣,迫使波音減產及裁汰員工時,對波音而言,中國市場變得更具戰略重要性。在經濟前景黯淡時,中國的業務守住陣腳,波音在一九九〇年得到九十億美元的飛機訂單,於一九九二年把第一百架飛機交貨給中國,而短短兩年之後,就又交出第兩百架飛機。到了一九九三年,波音賣出的飛機有六分之一是賣給中國。”

美國能一百八十度大轉向嗎?

目前美中之間這場地緣政治角力,美國行徑有如冷戰時期的蘇聯,而中國行徑則有如當年的美國。

冷戰期間,當蘇聯僵化、無彈性又死守教條時,美國在做決策時則常是靈活柔軟、有彈性和理智的。蘇聯逐漸捲入不必要、又痛苦的衝突,在國際衝突中消耗資源和精神;美國在撤出越南後,避免直接捲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蘇聯採取單邊行動,忽視國際輿論;美國則採取多邊行動,爭取全球輿論站到它這邊。美國保持經濟動力和強大,而蘇聯停滯的經濟卻把資源消耗在軍事支出上。

把“美國”這個字換成“中國”,把“蘇聯”這個字換成“美國”,你就會意識到美國的行動相較於冷戰戰略是多麼不同。很顯然,我們必須加註一些限定條件和細微差別,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比較竟然令人如此印象深刻。

本章的主要論點是,美國決策的僵化、沒有彈性,變成根深柢固的結構,這在美國處理軍事衝突的方式上特別明顯。即使美國在一些重要領域做出一百八十度大轉向可能是合理的,但僵化、不靈活的決策程序也會阻止它這麼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