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朝代更迭、塑造政體、身分認同談中國政治思想》由韓國首爾大學政治學教授金英敏(Youngmin Kim)撰寫,原文書名為《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於2017年由英國Polity Press出版,中文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23年12月29日發行,陳牧謙翻譯,全書368頁。
這本書從政治思想史的視角,探討「中國」作為一個概念在歷史中的複雜性與多元性,以朝代更迭為主軸,聚焦政治體制、秩序建構與身分認同等議題。作者挑戰「大一統」與「專制」等簡化視角,透過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分析時代與人民如何在政治思想的拉鋸中尋求文化認同與定位。書中強調中國三千年歷史並非單一國家的連續,而是充滿變革與多元文明的動態過程,試圖回答「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等核心問題。
本書被譽為繼政治思想史學者蕭公權後,又一本在西方暢銷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著作,適合對中國歷史與政治思想感興趣的廣泛讀者。
如何理解中國政治思想史?
相較於過去已經有人寫過的中國政治思想歷史綜述,我的目的是提供更加完整的歷史敘事;回顧現有研究可以有效說明差異之處在什麼地方。雖然探討中國政治思想的書籍、文章已經汗牛充棟,不過以下的回顧只聚焦在以「中國政治思想史」或類似標題為名的書籍專著。[1]
蕭公權(一八九七-一九八一)的《中國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1979)向學生介紹了中國由古至今的政治思想,而這本書在西方語言中幾乎是唯一一本。[2]事實上,他的著作屬於一九三○和四○年代的學術潮流,當時如呂思勉(一八八四-一九五七)、呂振羽(一九○○-一九八○)、陶希聖(一八九九-一九八八)和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等人便寫就了好幾本中國政治思想史;[3]不過,直到一九八○年代以前,中國大陸[4]因為政治動亂造成學術研究的空白,鮮有學者投注心力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的通史。[5]同時期的臺灣學者則相對不受政治因素干涉,[6]先後推出數本中國政治思想史,包括了謝扶雅(一八九二-一九九一)、薩孟武(一八九七-一九八四)、楊幼炯(一九○一-一九七三)、葉祖灝以及張金鑑(一九○三-一九八九)等。[7]但是,隨著政治地景變換,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大陸越來越多學者投身這項寫作,[8]名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書籍與日俱增,可見中國大陸的學者時常寫作通史、綜論類的書籍。在中國以外則沒有類似趨勢,例如日本學界近半世紀以來,幾乎無人嘗試為中國政治思想書寫綜合性的通史;即便有幾本書的標題狀似通史,實際內容卻並非歷史綜述(例如守本順一郎《東洋政治思想史研究》;岩間一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既然本書以英文寫作,我希望至少能填補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一書以來的巨大空白。他的著作非常經典,我不可能與之比肩、模仿那種驚人的跨度;我不會假裝這本書能涵蓋歷史上大部分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更不敢像蕭公權一樣號稱能囊括所有人──這本書沒有那麼大的企圖。但蕭公權著作的英譯本自發行以來已經近四十年了,相關主題至今早有諸多重大進展,單憑這個原因,我便認為值得一試、為中國政治思想綜述新添一筆,也盡可能將我認為重要的新觀點和新發現列入考量。
我之所以決定重探中國政治思想史,也並不只是為了想要納入新的學術成果而已──確實,有了這些研究,我們對中國思想傳統的認識早已大有拓展;如果說本書懷有任何企圖心,便是想重新探討過去的綜述中(包含蕭公權的著作)作為基礎的幾項假設。因此,要有效說明這本書的導向,一種做法便是指出本書與蕭公權的書有什麼不同,而下引段落便呈現了蕭書裡的典型特徵。
吾國歷史,世推悠久……政治思想亦於此時突然發展,蓋自孔子以師儒立教,諸子之學繼之以起……中國君主專制之政體,自秦漢開端,以後殊少改變……苟非明清時代西洋之武力與文化藉海通而相繼不斷侵入中土,恐政治思想之因襲時期或不能至宋元而終止,其轉變時期亦未必至明清而到來也。吾國政治思想轉變之直接原因為外力之激刺……專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以秦漢至明清之制度為背景。先秦諸家各視其本身能否適應此歷史之新環境而決其宗派之盛衰,儒家適應之力最強,故其道統最長遠,實力最雄厚。[9]
首先,如「吾國歷史,世推悠久」所言,以及全書其他類似說法所示,中國國族主義驅動著蕭公權的著作,他無疑將現代中國視為過去歷史的總合、無可改變。其次,對他而言,中華帝國的歷史特徵就是專制政府。第三,他視儒家為中國政治思想中某種綱領明確的概念,孔子則是「突然」出現、成為儒家的創立者。第四,中國政治思想作為意識形態,意在證成專制政府的合法性,因此他以「可以適應中國的專制獨裁統治」來說明儒家的成功。第五,他認為在西學衝擊中國之前,帝國的政治思想和運作不曾有深刻地轉變。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蕭公權使用世界歷史發展階段論推想的預設,將中國思想通史按照封建天下、專制帝國和現代國家依序排列,約略比照歐洲的歷史階段,所謂從封建到專制王權,進而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路徑。這種目的導向(teleology)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將現在的世界視為既定之路,進而回溯過去的歷程如何導致現在的結果。由於他相信西方與中國之間有變動與停滯的二元對立,因此將中國的政治思想史分作三個階段,即封建天下(春秋戰國)、專制帝國(從秦漢到明清的二千年)以及現代民族國家(從十九世紀末到今日),[10]以此將當時所知的大部分、甚至所有中國政治思想家放進這個歷史框架中,成就一部鉅著,規模大到英語版本迄今只譯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