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編輯epub

圈外編輯

《圈外编辑》是日本自由编辑都筑响一所著的一本书,主要记录了他四十余年的独立职业生涯,以及他对编辑、出版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这本书不仅聚焦于出版和文字工作,更展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编辑如何在体制外追求真实、不向社会主流妥协的痛快人生。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概述:

  1. 职业生涯回顾:都筑响一从在《POPEYE》和《BRUTUS》等标志性生活文化杂志担任编辑开始,讲述了那段时期编辑团队不依赖会议和企划、各自独立运作却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专题报导的经历。离开东京后,他通过各种编辑项目和采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主流文化的独特视角。
  2. 编辑理念与实践:他刻意关注“普通”、“低俗”或“随处可见”的事物,如探访古怪景点、记录死刑犯的诗句、拍摄情人旅馆的装潢等,捕捉主流媒体忽视的文化细节。他强调体制外的艺术更有生命力,并认为编辑工作应服务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非迎合学院或精英。
  3. 对出版界的反思:都筑响一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出版行业的衰退,认为问题不在于出版媒介本身,而在于行业内部的僵化。他提出“通情达理但没人会照做”的观点,并以自身经历佐证,展现了一个不随波逐流的编辑态度。
  4. 个人风格与成就:书中记录了他出版文字和摄影作品、举办大型个展并获得“木村伊兵卫赏”(摄影界的芥川赏)的经历。然而,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在“记录”而非创作,体现出一种谦逊又叛逆的态度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
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
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在科技為大眾消弭技術門檻,讓自媒體得以興盛的這個時代,獨立的文化創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但在批判、背離主流文化之餘,我們該如何真正實現獨立精神?都築響一在這四十年生涯中身體力行所獲得的生命經驗,以及他面對文化、媒體的觀點,或許正是我們可以參照借鏡的,也將成為這個追求獨立精神時代的一劑強心針。

學得來的事,學不來的事

我開始在《POPEYE》編輯部工作是二十歲左右的事,完全不記得在職期間有誰教過我擬企畫或找題材的方法。上頭只會說:「去外面找。」連身為編輯的基本功都沒有人教我,全都是隨便有樣學樣學來的。

從上司那裡學到了什麼?真要說來,就是「享受樂趣的方法」了。也許只有這麼一點。待在編輯部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總之就是往現場跑,不要忘記邂逅新事物的喜悅。

如今雜誌編輯的工作狀況大致上是這樣的:社內編輯待在公司裡,讓自由撰稿人之類的人在外面跑,然後趁這期間不斷在網路上找哏。糟糕到不行。自己不去體驗的話,根本不可能明白趣味何在。不自己去是不行的。

坊間還有「線上編輯指導的編輯補習班」這種謎樣的課程,收到的學生還不少,對吧?沒什麼比那還要浪費金錢和時間的了。付幾十萬日幣去上課的時間拿來自費出版或做zine可以做幾十本啊?想像一下你應該就懂了。偶爾會有講師要我去客座講習,這種時候我就會對大家說:「待在這種地方太浪費時間了。」然後就回家去。學生們都會露出不解的淺笑。

我認為工作有能教授的環節,以及不能教授的環節。技術是可以傳授的,但「當編輯不可或缺的技術」本來就很少,幾乎沒有。書這種東西,自由地去製作就行了。

我怎麼看都覺得,教人擬企畫或學習擬企畫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事。因為我無法理解「尋找企畫」這種行為。我只是有想要讀的書,所以去做。以下這句話也許會引起反感,而且我也知道有例外存在,但我還是要說:如果一個編輯是在最前線工作,再怎麼說他都應該沒有每週到學校授課的閒工夫吧?至少我自己光是出去採訪跟寫稿就忙不過來了,根本沒有站到講台上教人「擬企畫」的餘力。

說到底,假如「學習編輯的竅門」真的存在的話,我認為只有一個,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仔細地將它讀進心裡。音樂人會透過模仿喜歡的音樂人跨出第一步,畫家會透過臨摹喜歡的畫家展開繪畫生涯,同樣地,編輯也只要去邂逅自己喜歡的書或雜誌,試著模仿它們做出書就行了,起點就在這裡。挑喜歡的作者的書也行,挑編輯、設計或書籍裝幀讓你覺得很棒的書也好。然後盡可能靠自己做書才是最重要的,多做一本是一本。

我剛開始工作時也深受美國雜誌影響。比方說,採訪者與受訪者的距離、版面構成、雜誌後半固定頁面與特輯頁面風格做出區隔等等。我從高中時代就開始在神保町的西洋二手書店搜刮《PLAYBOY》等美國雜誌,收集得很開心,而我幹編輯的初期就像是那段時期的延續。

我當時的上司大部分都在六○到七○年代跑第一線,所以憧憬歐美那種時髦的雜誌製作方法也不令人意外。如前所述,他們同時也受美國反文化派系的影響,因此編輯部訂了堆積如山的外國雜誌,而我讀了一本又一本,學到非常多東西。那也是編輯部的珍貴資產。

圈外編輯epub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