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或安慰剂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次对人类存在核心困境的勇敢直视。作者欧文·亚隆,这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大师,以其一贯的睿智和人文关怀,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生命终极议题的旅程。
亚隆并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反而将其摆在读者面前,如同凝视耀眼的太阳,令人感到不适却又无法逃避。他巧妙地将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援引了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的观点,以及丰富的临床案例,揭示了死亡恐惧对我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影响。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死亡恐惧的分析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面对和超越这种恐惧。亚隆强调,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意义和价值。他鼓励我们拥抱当下,建立深刻的人际连接,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死亡带来的焦虑。
阅读《凝視太陽》的过程可能并不轻松,它会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但正是这种直面和探索,才能带来真正的释然和成长。亚隆的文字如同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帮助我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更加珍惜生命,活得更加真实和充盈。
总而言之,《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以其深刻的洞察、人文的关怀和实用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生命终极课题的智慧视角。如果你正被死亡的阴影所困扰,或者渴望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那么这本书无疑会给你带来重要的启示。
凡人的傷痛
伊比鳩魯身體力行「醫療性的哲學」,他堅信哲學要像醫生醫治人的身體一樣醫治人的心靈。在他眼裡,哲學的目標只有一個:減輕人的痛苦。而人痛苦的根源何在?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
吾心哀哉。吾畏死矣。
──基迦美修〔譯註一〕
人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是天賜的大禮,就像生命一樣珍貴。自我察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但它卻伴隨著極高的代價:意識到人終有一死而感到傷痛。我們體悟到人會成長、茁壯,而終至老死,所以我們的存在始終蒙著一層陰影。
自有歷史以來,人類便擺脫不了終有一死的恐懼。四千年前巴比倫英雄基迦美修在悼念好友安基度(Enkidu)的碑文中思道:「汝已沒入黑暗,不聞吾語。吾死後與安基度何異?吾心哀哉。吾畏死矣。」
基迦美修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他害怕死亡,我們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亦然,只不過有些人表現得很隱晦,也許是無所不在的莫名不安,也許是以其他的心理症狀呈現出來。另外,有些人明明白白意識到內心不時湧出的死亡焦慮,還有些人對死亡恐慌至極,以致終日悽悽惶惶,毫無快樂與滿足可言。
萬古以降,好思辯的哲學家試圖對人終有一死之事,提出各種觀點,希望能幫助人們活得祥和平靜。身為協助人們面對死亡焦慮的心理治療師,我發現古代的智慧,尤其是古希臘哲人的睿見,在今日讀來依然受用無窮。
的確,作為一位治療師,我智識上從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偉大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皮涅爾〔譯註二〕、佛洛伊德、榮格、巴弗洛夫、羅夏克,和史金納──受惠的程度,不若古典希臘哲學家來得深,尤其是伊比鳩魯(Epicurus)的思想。我對伊比鳩魯的學說鑽研得越透徹,越強烈認為這位非凡的雅典思想家,堪稱是存在心理治療師的先驅,而我這整本書所援引的,正是他的觀點。
人類痛苦的根源
伊比鳩魯生於西元前三百四十一年(當時柏拉圖才過世沒幾年),死於西元前二百七十年。今天大多數人聽到他的名字,總會聯想到饕客(epicure)或享樂主義者(epicurean),這類追逐精緻愉悅的感官享受(尤其是珍饈佳釀)之人。然而事實上,伊比鳩魯並沒提倡感官享樂,他更關心的是達到心的平靜(ataraxia)。
伊比鳩魯身體力行「醫療性的哲學」,他堅信哲學要像醫生醫治人的身體一樣醫治人的心靈。在他眼裡,哲學的目標真正說來只有一個:減輕人的痛苦。而人痛苦的根源何在?伊比鳩魯深信,其根源在於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他曾說,不免一死這駭人的念頭,妨礙人享受生命,人生所有的樂趣無不遭受破壞。為了減輕人對死亡的恐懼,他想出若干強而有力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s),這些實驗不但有助於我個人面對死亡焦慮,也是我幫助病患的有用工具。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將不時引用這些寶貴的見解。
我從個人經驗和臨床工作中體悟到,人對於老死的焦慮,會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而時隱時現。年幼的孩子免不了從週遭的事物裡──枯黃的葉子、死掉的昆蟲或寵物、消失不見的爺爺奶奶、哀傷的父母親、墓園裡一望無際的墓碑──隱約瞥見人終有一死。孩子們單純地看、納悶著,然後有樣學樣地跟著父母親把感覺埋在心裡。要是他們將焦慮的情緒顯現出來,會使得父母親惶惶不安,當然啦,他們也會趕緊安慰孩子。有時候,大人會刻意說些讓孩子寬心的話語,或把整件事的焦點轉移到遙遠的未來;又或者,他們述說一些關乎復活、永生、天堂、重聚這類否認死亡的故事,來紓解孩子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