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附epub)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本書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帝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

中國歷史上,廣袤的鄉村如何維繫秩序?中央政府如何透過層層組織深入地方?作者以嚴謹的學術研究與豐富的歷史資料,完整探討中國傳統帝國對地方的掌控模式。

在本站下载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epub格式。

中國鄉村的輪廓

中國鄉村雖然不是緊密組織起來的,但也不是毫無章法的。位在城(即省、府和州縣的治所)外面的廣闊的鄉村地區——鄉08,包含鄉村生活的許多組織和中心。其中有一些我們稱為行政組織,或多或少是帝國政府為達到控制的目的而任意設置的;另一些則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與政府的行動完全無關,雖然政府會給予它們官方或半官方的認可,並藉此把它們納入鄉村控制的架構之中。

除了少數地區,像是四川的一些地區,鄉村家庭居住在分散的獨立農舍裡;或是某些省分的山地,謀生格外不易的某些地方之外,中國鄉村的居民都生活在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聚居地:村落(村或莊)、市集(市、集、場等)和城鎮(鎮)。這些聚居地的外觀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經濟條件,儘管社會和政治因素可能也有影響。例如,在可耕地附近有一條河川或溪流,為灌溉和其他方面提供足夠的用水,就為一座村莊的出現和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

在一個特定地區的村莊數量,以及大小、組織程度,和個別村莊社區活動的數量,視當地人口密度、地區大小,特別是當地的地理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而有別09。比較大、比較繁榮的村莊,常常顯示出「社區」(community)的特點10。實際上,村莊是中國鄉村社區生活的基本單位,就像家庭是構成中國社會生活的主要單位。

然而,村莊在經濟上並不是自給自足的。村民們的物質需求或許相當簡單、相當少,但是有可能不是他們自己村莊的有限資源所能滿足的。一些較大的村莊擁有由一串串小店所組成的「商業街」,來解決村民們這些需求中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村莊,連同沒有這種「商業街」的小村莊,都必須依靠附近的市集或城鎮來交換商品或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經濟需求。

市集的大小和結構各不相同。它們經常是從繁榮村莊的「商業街」發展而來的;其中有些主要因為有定期的貿易活動,而與一般村莊區別開來。一個市集實際上就是一座取得了特別的經濟功能的村莊。具備這樣功能,就給村莊帶來了一定的變化。變成市集的村莊,有時會取得一個新的名字;一些非農業的居民也必定會住進來。然而,市集保留了鄉村社區的基本特徵,絕大多數的居民也還是農業人口。

城鎮通常是從市集發展而成的。隨著一個鄉村地區經濟的擴張,為鄰近村莊提供服務的市集,就變成規模日益加大的貿易活動的中心。當這個社區達到失去它的大部分純農業屬性的臨界點時,就以城鎮的面貌出現了。它現在所提供的許多貿易便利性,吸引了更大地區的村民們來這裡買賣。不過,也有少數例子,城鎮是當地工業發展的結果;製造上品瓷器的景德鎮(江西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因此,城鎮有兩種類型——貿易型與製造型。城鎮不再是純粹、簡單的鄉村社區;實際上,較為繁榮的城鎮可能擁有城牆和一些其他的城市標誌。此外,由於城鎮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它可能被帝國政府選來作為輔助性的行政中心,派駐一名佐貳官以協助當地的州縣官;也可能成為正規軍駐紮的據點,以防範該地區可能發生的任何緊急事件。這樣的城鎮,除了官方的名稱以及沒有州縣衙門外,和城市已經很難區分。

村莊、市集和某種程度的城鎮,構成了鄉村樣貌的主要面向。在隨後的篇章裡對它們作更詳細地描述是必要的,但是現在我們必須停下來,先概略地說明一下「鄉」這個屬性不同的鄉村組織。

不論是在十九世紀或是整個清代,「鄉」這個單位是縣城外面的鄉下地區的組成部分,包括若干村莊、市集,或許還有一、兩座城鎮。每個州縣有多少鄉不盡相同,但在多數的州縣,都有四個鄉,分別位在州縣城的四座城門之外。蔚州(直隸省)就為這種配置提供一個典型的範例,它的四個鄉的名字如下表所示11。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epub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