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剁手指也買不停的情緒經濟學 (Emotional First Aid: Healing from Failure, Rejection, Guilt, and Other Everyday Hurts)作者: Kit Yarrow, Ph.D. (凱特・亞羅 博士)
這本書由知名消費心理學家凱特・亞羅博士所著,深入探討了現代消費者為何經常做出非理性購買行為,即使心中吶喊著「別再買了」,手卻還是不由自主地刷下去。中文譯名《剁手指也買不停的情緒經濟學》非常傳神地抓住了本書的核心:我們看似理性的消費決策,實際上深受各種情緒和心理因素的驅動。
本書結合了大量的研究數據、案例故事以及作者多年的消費心理學實務經驗,旨在揭示隱藏在我們購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和心理動機。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
情緒如何主導消費: 解釋恐懼、渴望、焦慮、興奮等情緒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購買慾望和決策過程。
非理性消費的根源: 探討為何我們明知不需要,甚至買了會後悔,卻依然無法停止購買某些商品或服務。這涉及到習慣、社會比較、自我認同等因素。
現代消費環境的影響: 分析網路購物、社群媒體、行銷手法等現代商業策略如何精準地觸發我們的情緒開關,加劇衝動性消費。
代際差異與消費觀: 探討不同世代(如嬰兒潮世代、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在成長環境和價值觀差異下,其消費行為和情緒驅動方式有何不同。
辨識與管理情緒性消費: 提供實用的洞見和建議,幫助讀者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如何影響購物,並學習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有意識的消費習慣。
總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錢」,更是關於「人」——關於我們的心理、我們的情緒,以及在複雜的現代商業世界中,我們如何被這些內在和外在因素塑造著消費行為。
看穿你的購物腦,停止非理性消費循環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逛網拍逛到深夜,不小心就清空了購物車;或是走進百貨公司,原本只想買一樣東西,出來時卻提了滿手?如果你常常陷入這種「買了再說」、「剁手指」的消費後悔循環,那麼凱特・亞羅博士的《剁手指也買不停的情緒經濟學》絕對是一本值得你深入閱讀的好書。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沒有高談闊論冰冷的經濟數字,而是從最貼近個人經驗的「情緒」入手。凱特・亞羅博士以其深厚的消費心理學背景,用生動流暢的筆觸,揭露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購物行為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情緒推手。原來,我們買東西很多時候不是出於「需要」,而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緩解焦慮、尋求認同,或是單純追求當下的快感。
書中引用了大量有趣的實驗、真實案例,甚至是作者個人的觀察,讓你讀來非常有共鳴。它解釋了為什麼看到限時特價就忍不住下手、為什麼「開箱」影片如此受歡迎、為什麼我們總是被精準的廣告打中內心痛點。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自我審視的旅程,你會開始意識到,那些讓你「剁手指」也要買的衝動,其根源可能比你想像的更為複雜。
《剁手指也買不停的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分析問題,它也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和觀點,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它教你如何辨識情緒性購物的徵兆、如何建立購物前的緩衝機制、如何區分真正的「需要」和「想要」。
對於對行為經濟學、消費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深入淺出的解釋,是非常好的入門磚。而對於任何曾為衝動消費所苦的人,這本書更是一劑清醒劑。無論你是喜歡翻閱紙本書的觸感,或是習慣在通勤時利用情緒經濟學epub版本進行閱讀,這本書的內容都充滿價值,能幫助你重新拿回消費的主導權,停止非理性的「剁手指」行為。強烈推薦給所有想更了解自己購物腦袋的朋友!
僅八秒,人類專注力不如金魚
被稱為「MZ」1的新世代年輕人,從小在充滿新鮮刺激的數位環境中成長。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多數的人有「MZ世代年輕人的大腦結構,很難長時間集中於一個主題」的看法。在此,我們一同探討,現代人能夠集中注意力於某項事物的「注意力廣度」(Attention Span)的相關研究。兒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多久呢?據研究指出是以「年齡乘以一分鐘」的程度。也就是說,六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力約六分鐘,當然時間長度會因人而異,全心全意投入的話,則有可能延長到十甚至十五分鐘。
假設我們正在一堂既不無聊,也不覺得有趣的正常課程之中。一般來說,十幾歲的學生平常上課十分鐘後集中力就會開始下降。另一方面,他們能夠集中注意某事物的時間很難超過二十分鐘。因此,上課十至二十分鐘後,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較為缺乏的學生們,會立即感到集中注意力很困難,同時開始注意力渙散。因此,YouTube影片的平均長度為十五至二十分鐘,而TED演講的長度則為十八分鐘,這是考量到注意力廣度,而且為了可以準確傳達消息的時間。在此,讓我們稍微改編寫出Dropbox2行銷神話的「矽谷成長駭客之父」西恩.艾利斯(Sean Ellis)說的話吧。
「你希望顧客集中注意力嗎?為了擴大業務規模,必須使用市場所需的語言。適合市場的語言非常重要,試想可以打動潛在顧客內心的話。你有試想過當客戶面對你的產品時,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傳達給他嗎?用顧客不喜歡的言語求關愛是必敗無疑,因為這可以想成站在無人知曉商品價值之處揮空棒。」
從上述言論中可以看出,為何要埋首於研究吸引顧客的語言。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顧客可以集中注意力於廣告的時間是十二秒,現在則一下子降到了八秒,這可是連注意力有九秒的金魚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