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世界史:理解性別意識與歷史變遷,開啟性別史的新視野epub,azw3电子书下载。理解女性角色、性別意識與歷史變遷,從性別觀點出發,開啟性別史的新視野。
本書每章結構分為「概說」、「問題討論」及「專題討論」三個層次。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層次論述,討論不同地區及不同文化的關鍵性別議題,讓讀者迅速了解重點所在。本書由三位長期耕耘女性史領域的學者領頭,邀請多位包括歷史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專家共同執筆,打造跨領域、具備多角度的深度對話。
本書在主文論述之外,包含多種時間年表、圖像及史料文獻的解說,豐富的細節如同一部關於女性及性別研究的百科全書。
傳統的歷史書寫往往是透過男性視角所建構,不只忽視女性角色的存在,更缺乏性別觀點下的解讀。因此,要如何跳脫傳統男性觀點,重新書寫一部關於「女性」的完整歷史,便是本書的最大嘗試。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女性的社會角色及地位,在歷史上經歷過什麼重大的轉變?所謂「男女有別」的性別秩序,又如何被塑造出來,並且在世界各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樣貌?
《女性的世界史》網羅多位學者專家,結合歷史學與性別研究的跨領域視野,以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為「經」、包羅萬象的世界史知識為「緯」,編織出一幅從女性視角出發、具有鮮明性別意識的歷史圖像,可說是一部理解性別變遷與歷史發展的最佳學習指南!
书名: 女性的世界史:理解性別意識與歷史變遷,開啟性別史的新視野
作者: 三成美保, 姬岡壽子, 小濱正子
格式: AZW3, EPUB
身體有歷史嗎?
我們每個人都以各自的身體生存於世,無論古今中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具備身體的。那麼,我們的身體有歷史嗎?一般來說,因為身體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同樣是自然的產物,故而人們傾向將其歸類在醫學或生物學等科學領域。其實傳統歷史上也沒有身體的存在,重要人物皆以名字、功績、或者充其量用他們的肖像畫現身。至於民眾,不過就是「農民」、「賤民」之類混為一談的概念罷了。法國中世紀史學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將此種狀況形容為 「肉體被剝奪」,主張歷史應該把身體歸還給他們。
這也就是說,身體是有歷史的。或許我們通常多用有頭部、軀幹、手足等抽象基準來看待人類的身體,然正如人類學者牟斯(Marcel Mauss)所述,我們如何運用身體走路、進食、做愛、生小孩等——這些大家認為最具生理性的「自然」身體技能,都會根據文化、時代出現各種變化。就像現代的我們已經知道男女性別差異最自然、最準確的根據就是性器官,但人們也曾有相信男女性器官本質相同,女性只是「不完整男性」的時代。所以,我們如何使用身體活下去,如何理解身體、賦予身體意義,便有如學習語言一般,都是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不知不覺加諸於自身的一種「文化」。如要瞭解身體在歷史扮演的角色,除了要釐清歷史上的各種身體樣貌、以及身體在各個社會之中的意義,同時也要考察它們是何時、如何變化的,這些變化又跟政治、經濟等社會整體變化有什麼相互關係。
身體與性的政治
人類的身體依年齡、種族、有無傷殘等各種指標有所差異,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性別(男/女的區別)了。性別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在於「生殖」,意即與世代再生連結。縱使生殖是由男女兩性共同參與而發動的,可是受孕、懷孕、生產等一連串過程卻只能單方面的由女性身體直接承受。這個情形在整個歷史上,都被用作區分女性生活方式、角色分配與男性不同的基礎:比如在傳統的家父長制社會中,就像「女人的肚子是借用的」這一句話,只把女性看做是生殖工具、是孕育男性種子的田地,還從而衍生出嚴格監視女性的「性」習俗。許多社會要求女兒在結婚前得是處女,結婚後妻子也要保持貞節,均是為了要確保生出的孩子能繼承父系血統。因此二十世紀以來爭取避孕、墮胎之自由權利就成為女性主義的重要目標,而這種女性要有性自主權的主張,正是來自女性因身體差異在歷史上被壓抑的反思。
此外,當國家開始關心人口質、量之時,國民的身體就會被當成管理人口質量的媒介,變成國家權力介入的對象。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多生多養」的政策要求女性應於二十一歲之前結婚、每對夫妻生五個小孩;納粹德國禁止「亞利安人」與猶太人通婚,又將身障兒或精神病處以「安樂死」;或者像現代中國對違背國家一胎化政策、生育第二胎者課以高額罰金,或要求其墮胎等等,各種案例不勝枚舉。也就是說,身體不只是個人的所有物,從家族、共同體到國家、宗教以至國際社會,對於身體該是什麼樣子,都有從個別立場出發的想法跟利害衝突,讓身體成為一個非常政治的場域。
性別與欲望
除了生殖以外,性(sexuality)對身體的歷史來說也同等重要。即便同性戀者的存在已經漸漸受到認同,當今社會依舊視男女異性間的戀愛、欲望才算「自然」、「正常」。然而,將人類分成「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的觀念其實並非近代的產物,同性之間的欲望跟性關係,早就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於過去的社會。比如古希臘或近代以前的日本,都有將男性之間的性關係與「男子氣概」相連結、且給予高度評價的文化。至於男女之別方面,性別文化也不會只能遷就身體而一成不變,像我們能在美洲原住民部族看到的「雙靈者」(berdache)習俗,就呈現了一個身體可以直接跨越性別的寬容社會。對於上述身體的多元樣貌與變化、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只要我們放棄現代人的「常識」和成見,就能夠找回身體的歷史。(荻野)
封建制度與貴族
十二世紀時,除了結婚被教會確立為七大聖事之一,另外又發展出相對應的「宮廷愛情」。貴族社會——包含宮廷愛情在內的性別規範,就是依據「戰鬥」這個貴族身分職責所訂定的❶。封建制正是實行戰爭、同時也是引起戰爭的原因。主君封賞臣下(領地、領民),臣下有協助主君征戰的義務,透過這種互惠的封建契約,貴族便能歸入階級制度。而封建社會體系之構成,就是由少數非生產、且具專司戰鬥身分者來擔當封建領主,然後剝削生產者身分的農民。貴族身分的性別角色分工為「男人=戰鬥/女人=家庭」,當男性家長出現問題時,妻子、母親亦可能參與軍事,所以勇氣、身體強健均被視為貴族女性的美德。倘若缺少男性繼承人,則由女性繼承領地及爵位。比如曾在「卡諾莎之辱」(Humiliation of Canossa)事件中相當活躍的托斯卡尼女伯爵瑪蒂爾達(Matilda of Tuscany,1046~1105),像她這般參與政治或戰爭的女性,為數並不算少❷
家門
貴族身分的延續,得靠「家門」來支撐。家門之形成約始於九世紀末,至十二世紀時完成。父親會把相當於武器、武力、戰鬥經濟基礎的領地,單獨傳給一個兒子、或從男系親屬找一人來繼承,是以需要策略性的運用婚姻。為了建立並維持家門,父母親往往在子女年幼時就幫他們訂下婚約。如果是女兒,約在十幾歲時讓她帶著以動產為主的嫁妝出嫁,同時放棄娘家繼承權,結婚有困難者則進入修道院;如果是兒子,就只讓長子結婚擔任領地繼承人,次子以下者都去領主的城堡擔任騎士、神職人員。因此,在世俗圈與神聖圈的貴族之間常有血緣及共同利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