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epub,azw3电子书。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
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书名: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作者: 赵世瑜
格式: AZW3, EPUB
在清初,越来溪这条贯穿南北的水道两岸还都是芦荡,河的东边是一片朦胧的湖滩,而已经有很多聚落分布在河的西边,这种景观的差异也可以在清末的地图中分辨出来。
横泾是东山到苏州府城的必经之地,但因只是路过,所以这里是否人烟辐辏、市井繁华,东山人并不特别看重,但这里的环境变化很让东山人紧张。横泾有两个地方特别要紧:“白洋湾为蓄水之区,黄洋湾、胥口二处则为泄水最要紧处。”太湖水从东北水口注入,从南部水口流出,形成旺季蓄水、旱季向长江水道注水的助力。
但在清雍正初年,“大缺口内忽涨一洲,广百余亩,茭芦丛生,水东金姓者据而有之,名曰金家洲。……阻遏水势,谈水利者每以为虑”。于是,乾隆十四年六月,东山士民便为此给官府上了条陈:“往时口阔二三百丈,水行通畅,后被附近居民种植茭芦,泥淤滩涨,水口渐狭,仅存五十余丈;又因张捕鱼虾,绝流设簖,泥随簖积,中流亦涨芦洲,阻遏水势。”一遇涨水,湖水无法南泄,就会淹没武山大村田亩,东山士民请求禁止附近居民种植茭芦、设簖塞水。据说太湖厅同知黄某已经照准,但因其突然病逝,此事便不了了之。[34]
乾嘉时人钱士锜则说:“荡田在新泾港口者,俗名牛舌头,即《太湖备考》所谓金家洲,彼时不过百余亩,今则不啻千百倍。……荡田之在黄洋湾者,四十年前烟波浩渺,草荡无多,今则田塍联络,水道如线。”所以横泾在清中叶有一个荡圩暴涨的趋势,它与东山之间也就是这样逐渐连接起来的。
也许是因为清中叶以降东山人与郡城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条通往苏州的内港水路就变得特别重要。“有雕鸮河,黄洋湾由内港以达苏州之要道也;有大缺口、白浮头,西北诸湖下达南湖之咽喉也。……东山衣冠殷盛,物产阜蕃,往时居民交易有无于苏,道雕鸮河甚便。岁久而淤,改由外湖,涉风涛四十余里,人病其险。”于是道光十年开始疏浚,修造了5704丈的石堤,费银15100多两,全部由东山士绅徐学巽、叶长福、叶运鹏、刘运蓁等捐助。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亲往踏勘,并留下碑记。出于同样的原因,光绪十八年,东山士绅郑言绍与横泾士绅柳商贤(即《横金志》的编者)等共同筹款疏浚黄洋湾;次年再次疏浚,共12里,费钱2300缗,其中横泾这边出500缗,其余都是东山方面出的。[35]虽然工程的位置都在横泾境内,但东山人贡献了更大力量,可见东山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