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如何否定了中国的共产革命pdf电子书。运用档案资料、期刊、回忆录和在中国开展的实地采访来探究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后是如何试图终结资本主义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终结资本主义。葛凯认为,尽管提倡阶级斗争和平等主义的论调不绝于耳,共产党的政策实际上催生了资本主义的一种类别并且扩大了消费主义,否定了贯穿毛泽东时代(1949-1976)至今的共产革命目标。
通过研究国家对人们欲望对象的管控——手表和自行车,电影和时尚,休闲旅游和毛泽东像章——葛凯挑战了关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和通常被贴上社会主义标签的国家的一些根本设想。
具有自我扩张性和强制性的消费主义
毛泽东时代的人们,对量产商品的物质需求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新商品,渴望新商品,并想方设法地得到它们。在城市、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等被共产党工业政策惠及的地方,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在 1949 年前,关于物质欲望扩展的故事早已出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家是如何有意无意地建设消费主义,否定共产主义革命的。
消费主义的两个方面——自我扩张性和强制性——是以下分析的核心。消费主义会催生更多的消费主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别的地方,消费主义就像资本主义,是自我扩张的。产品是新旧社会活动发生的先决条件。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结婚对象,中国人觉得自己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一件时髦的衣服、或者其他量产的商品。当然,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阻碍,其中就包括节俭这一长期存在的文化价值,和人们对通过商品来彰显身份这一行为的反感。一些人不假思索地拥抱党在这一时期提倡的“艰苦朴素”的信条,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大众传媒的灌输,还因为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毛时代的消费主义,克服了重重阻碍(其中不乏党设置的那些),持续扩展。
本章展示了奢侈品如何在毛时代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的过程,以及这些产品如何扩展了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内涵。1960年代,数百万人觉得自己有必要特别购买的奢侈品有三样,那就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些产品在毛时代末期已经广为人知,广受谈论,被称为“三大件”。
五十年代末期前,中国人要获得这三种商品是非常困难的,这类产品通常由在华外国公司进口或生产,并且只有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才可以见到。然而随着国内工业从多年的战火中复苏,国家加大了对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控制,三大件在中国的城镇,甚至一些农村地区,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毛时代末期,这三种商品的产量迅速增长,例如在1975年至1980年间,山东省的三大件产量翻了大约两倍,满足了很多人拥有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的愿望。
国家消费主义的政策和论调,从最初强调节俭向提倡消费三大件转变,这彰显了资本主义的扩展和消费主义之间的关联。
随着三大件在全国各地的普及,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本传达的精英地位,到八十年初,它们成了“老三大件”,被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这一组更新、技术更复杂、资本更密集的消费产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