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解封:政策急轉下的無序與混亂epub,azw3电子书。2022年12月7日,中國政府發布防疫優化「新十條」,突然取消已持續近三年的「動態清零」相關所有防控措施。而與這一毫無預警和事先佈局的安排同時發生的,是從各大城市開始傳播並蔓延到大小城鎮的COVID-19感染潮。藥房一藥難求、大批醫護感染、老年病患激增、醫療資源緊張,連死亡本身也要排隊、「搶號」;製造業逐漸復甦,而基層行業人員卻依需面對一個模糊的未來。
與清零時代對生命與自由的詰問並行的,是醫療危機下暴露出來的城鄉差距、弱勢群體與無序管治。端傳媒整理了11篇盤點疫情發展與關注解封後事件的深度報道、記錄與分析,與你一起探索防疫政策急轉如何牽涉着社會不同層面,而個體在駭人反差與失控秩序下做出何種反應。
PS:彷佛很遥远,其实没多远。所以,更需要记忆。
书名: 中國式解封:政策急轉下的無序與混亂
作者: Initium Media Group Inc.
格式: AZW3, EPUB
常態化核酸,動態清零的最後一招
在南方某市疾控中心工作的姜晃告訴端傳媒,「新十條」出台後,他們做流行病學調查(下稱「流調」)的隊伍已經解散了,如今他們也缺乏疫情數據。姜晃向端傳媒介紹了防疫模式從追蹤感染者和密接者,到全員核酸檢測,再到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過程:
一個人去醫院看發熱門診,會被要求先做核酸。晚上核酸結果出來了,發現是陽性,醫院會報告給疾控和街道。區疾控就會去病人家裏把他帶走,街道社區的人、公安的人也會去。流調員會在一個小時內問清楚他的行程軌跡,疾控再去他去過的地方,根據監控和現場環境劃定風險區,確定哪些人是密接者。密接也要隔離。
姜晃指出,公共衛生上是沒有 「次密接」這個概念的。「但為了保證動態清零,政策的推行者會在我們畫的圈之外再畫幾個圈。公安會提供一份名單,是陽性去過的地方,這些人的手機信號在這個時間範圍也去過這個地方,我們要再給這些人打電話,很多學校的老師會被叫來做這個工作。疾控和公安再決定給不給這些人賦黃碼。」姜晃說,疾控賦黃碼是基於流行病學的規則,但是賦碼還有行政干預,比如專業意見覺得只需要給一層樓黃碼,領導擔心風險外溢,就給上下兩層樓都賦碼了。
行政手段海量賦黃碼成為防疫的常態,今年11月,雲南省曲靖市給17萬人賦了黃碼。根據不同城市的防疫政策,得到黃碼的人會被限制進入公共場所,需要做一次或多次核酸之後才能變回綠碼。
到今年下半年,流調工作的負擔變得很重。姜晃說,他們和公安通過視頻監控查看陽性感染者的行程,是依靠衣服特徵人眼辨識的,雖然公安有人臉識別技術,但速度非常慢,識別率也不高。「流調員都是通宵工作兩三天,有人猝死的。」她說,後來推出的場所碼和電子哨兵,是為流調工作節省力氣。
……
買斷的藥物,高漲的藥價,變形的囤藥
病毒彷彿是猝不及防現身的,很少有人能肯定自己的感染源來自何處。
自打三年前武漢爆發疫情,在北京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廖銘就沒放鬆警惕。一回家就用消毒液洗手,白天開窗通風,外出回家後先換衣物。他很小心,衛生安全意識很高。他說不想感染,害怕的不是病毒,令人心生厭懼的是處理感染者的方式。這也無需詳細描述,「網上看過的。拉去隔離,那環境怎麼能住,光這點就夠了。」廖銘還想到,萬一確診,若不去醫院,「罪名」很重,「就算自己吃藥好了,萬一傳染過給別人,追查到你頭上,還是難辭其咎。」不過前提是,廖銘能自己買到藥。
12月7日,北京市發布十條疫情優化措施,新規放寬購藥限制,購藥不再需要實名登記。今年2月開始,北京要求實名買藥,全國各地多有不同。此前,北京市民在購買退熱、止咳、抗感染、治療咽乾咽痛的「四類藥品」後,須在72小時內做核酸,否則北京健康寶會被「彈窗」。此次調整防控政策前,全國多地對民衆購買「四類藥品」也執行相似的管理政策,如杭州在購藥時需72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若購藥後24小時內不去檢測核酸,健康碼將變黃。
廖銘一早想過備藥,但實體藥店要求登記姓名,在網絡購買需要交出手機號碼、地址——這也約等於實名登記。為了隱私,他放棄備藥。嗅到解封氣息後,他從12月頭就琢磨著得備藥了。「現在買藥不用實名了,這就是(毫無緩衝)政策愚蠢的地方啊。」廖銘發現,有急迫需要的時候,反而買不到藥了。
在感染激增的北京,藥店斷貨是不少居民面對的共同困境。一位已經確診數日的女生表示,她買不到任何退燒藥,最後只吃了連花清瘟。廖銘嘗試在網上買藥,發現只能預訂,「晚到總比沒有好。」他下單退燒藥、抗原和連花清瘟,「我當然不信連花清瘟啊。買的時候調研做得不夠,跟風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