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權邁向開放民主:臺灣民主化關鍵歷程epub,azw3电子书(1988-1993)。本書憶述1988年至1993年臺灣民主化過程各個關鍵事件,並首次將第一手原始資料公開解密。臺灣經驗已歷經不同層次的淬鍊與改革,但政治整合與政治認同等仍是有待持續探討解決的難題。
宋楚瑜以「向心力(centripetal)」與「離心力」(centrifugal)兩個概念,來統整開發中國家民主化的關鍵因素。他深切期許當今主要政黨和政壇人物多做有益民生的「實事」,不妨也再回味一下過去臺灣「一步一腳印」的路程,這應該對重新找回臺灣向上提升的動力與向心力會有助益。
书名: 從威權邁向開放民主:臺灣民主化關鍵歷程(1988-1993)
作者: 宋楚瑜
标签: 暗读网电子书下载
格式: AZW3, EPUB
臺灣為何能邁向政治民主化的基礎與條件
長期以來,在許多和國際領袖、各領域學者、媒體記者和關心臺灣政經發展的鄉親朋友,以及中國大陸來訪人士等等的互動場合,大家對臺灣政治發展從蔣經國先生到李登輝先生的和平轉移過程,以及開啟政治民主化的關鍵歷程都有著濃厚興趣。他們有的出自好奇或羨慕,經常問到的一句話是:「究竟你們是怎麼做到的?」(How did you do it?)這當然是個「大哉問」,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我在這二、三十多年中不知回答這個問題多少次,但在這本書則嘗試加以梳理,做出個人身歷其境或親身主其事的解答、見證與感想。
自漢人渡海來臺,迄今超過400年歷史。若自清朝國力中衰以後來看,其中最大的一個轉折,是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中國將臺灣割讓日本,臺灣乃由日本統治了50年。接著的第二次重大轉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中華民國政府收復臺灣,卻也因在大陸國共內戰兵敗,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轉進到臺灣重起爐灶,試圖將臺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第三個轉折是,經過總統蔣公和經國先生的勵精圖治,臺灣在面對中共武力與外交種種威脅的同時,逐漸因經濟與政治建設成就在國際社會中崛起,並被譽為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典範,例如1978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將中華民國列入新興10大工業化國家之一。臺灣從一個默默無聞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體制轉型到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工商發展模式,進而成為眾所矚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政府的有效領導與務實的內外政策的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無疑地,在兩蔣治理期間,政府扮演著帶頭與推動的「火車頭」式角色,從土地改革、美援運用、加工出口區的開設,以及自1953年起依循國父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理論,有系統且有計畫性地實施一連串經濟建設,並且將台泥、台紙、農林、工礦四大公司轉由民營,同時極力扶植中小企業發展。尤其自1968學年起將國民教育由6年延長為9年,並且建立專科及職校的技職教育體系,不僅使民智大開,而且有效轉移農業人口投入工商業建設行列,設立加工出口區的林林總總,改變了臺灣的產業結構。又以1979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更奠定了臺灣走向高科技及工商社會的基礎。
……
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
為了抑制臺獨意識的增長,宋楚瑜在1991年10月20日舉行的一項輔選幹部研討會中特別指出,民進黨以為臺灣獨立可以為臺灣帶來民主,但事實未必如此,他舉非洲國家為例,強調民主與獨立是兩回事:「非洲許多國家獨立了,但並沒有得到民主。」
宋楚瑜舉的另一例是當時美國前總統福特來臺訪問並度假打高爾夫球(詳見前述)。福特這次來臺有20多位安全人員陪同,一路還到香港等地旅遊,這是美國政府對一位卸任總統的禮遇,而民主就是要使政權和平轉移。宋楚瑜要說的是:「從表面上看,福特是花了納稅人的錢,實際上是花小的成本換取長治久安,這就是民主的可貴。」
在那場輔選幹部研討會中,宋楚瑜還以自身為例闡述一個重點:「身為在臺灣的中國人,愛臺灣,愛這個地方,也愛國家,這種出於愛臺灣的『臺灣意識』,並不等於『臺獨意識』。」(可參黃玉振,〈「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聯合報》,1991年10月21日,第2版;郭淑敏,〈國民黨文宣策略有隱憂籄宋楚瑜區隔「臺獨意識」、「臺灣意識」〉,《中時晚報》,1991年10月25日,第3版)早年宋楚瑜為進行政治說服,經他邏輯思維整理出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可說是他奉行不變的律則,亦同樣適用於日後和中共高層溝通,無論2005年的宋胡會,或2014年的宋習會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