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生育的社会epub,mobi,azw3电子书。什么是造成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根本原因? 如何改变育儿欲望低的社会现状?深入剖析生育率低的社会因素!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PS:软肋这东西,越少越好。
书名: 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 小林美希(Miki Kobayashi)
格式: AZW3, EPUB
此种现实下,女性会消极对待结婚、生子也就不足为奇了。专攻家族心理学、性别问题领域的东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柏木惠子曾指出:“相比在职母亲,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在育儿过程中,会承受更多的不安和压力。”此外,柏木氏更愤然指出:“很明显,因工作导致的‘父亲缺席’,以及由此发生的‘孤独育儿’现象,会造成女性的育儿不安。产下头胎后,如果孩子总是由妻子单独抚养,那么即便丈夫想要第二个孩子,妻子自然而然也会冒出‘不想再生’的念头。细数女性无法生育的理由,其中也包括不负责任的男性与整个社会吧,是他们将育儿重任全部推给了女性。”
随着少子化的加剧,同龄人中有孩子的家庭本就越来越少,一旦成为父母则会被孤立。观察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20—29岁女性未婚率从40.2%上升到60.3%,30—34岁女性未婚率则从13.9%上升到34.5%。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年年增长,2011年东京都的这一数据达到30.1岁,首次突破30岁关卡,晚婚化现象迈上新台阶(全国平均29岁)。据同年份统计,女性的初产平均年龄也达到了30.1岁。这样的背景中,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诚然是原因之一,而劳动环境的变化无疑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影响。
2004年笔者就职于《经济学人》杂志编辑部,曾在杂志中做过关于非正式年轻员工问题的特辑,这在主流杂志尚属首次。读者对于特辑“爸爸和妈妈知道吗 儿子与女儿的‘悲惨’就业”(2004年5月4日、11日合刊号)反响十分强烈,同年11月做了“无法生育的职场的现实”特辑,翌年2月做的是“无法结婚的男性的现实”。总之,笔者以“就业不稳定对结婚与生育造成的影响”为主题,接连做了几次特辑。那时候,“啃老族”之类的词汇还很流行,指的便是与父母同住,以便任性挥霍自己工资的年轻人,他们又被称为寄生虫。然而,就业环境的恶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事实。在那之后,特辑“女儿、儿子的悲惨职场”成为一个系列,至今共出8期,指出了职场环境对年轻人的就业情势、结婚、生育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期特辑做完10年后,现实情况越发不容乐观。虽然公司中男性的非正式员工比例基本低于女性,但和过去的数据相比仍有显著上升。比如,25—34岁的男性非正式员工比例,1990年仅占3.2%,2012年增加近5倍,达到15.9%。
……
一位在某医院NICU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50多岁)强调:“如果体验过独自抚养残疾儿童的辛酸,做母亲的自然能理解为什么要接受产前诊断。”有些孕妇来到医院后,便检查出胎儿异常。比如脑部尚未发育,即便出生也无法喝下牛奶。又比如肝功能缺失。假如孕期已超过21周,那么就算孩子的父母想做人工流产手术也不可能了,这才是真正的束手无策。
当地无论是以0至3岁婴儿为招收对象的托儿所,抑或以小学生为招收对象的残疾儿童机构,都已经满员。重症身心障碍儿童设施也没有空位,总之意味着生下的孩子将无处可去。那位护士感慨道:“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出生后,若某天被宣告余生无几,对父母来说反而是种希望。”罹患重病或重度残疾的婴儿,大多活不过1岁,如果侥幸活到2岁,父母甚至可以叹息着夸奖他:“你已经很努力地活在这个世上了。”如果活到20岁才去世,精疲力竭的父母会感觉“终于解脱了”。这样的家庭与家人的状态,这位护士见过不少。
某位罹患13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的患者,其父母是医生。他出生后的第1周,父母说:“能活下来真是太好了。”然而经过两周的密集治疗,到了第3周,父母说:“这样拖下去,反倒令人为难。”又对护士提出意见:“不用为他做吸痰治疗了。”为了监督护士是否照做,他们每天都守在孩子身边,去上洗手间时,就拜托别的患者父母帮忙留意,看护士有没有吸痰。最终,孩子由于口痰堵塞咽喉,窒息而亡。见此情形,护士们感到很难过。从这件事例可以看出,通过密集治疗维系生命的做法并非所有家属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