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mobi,azw3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mobi,azw3电子书。兼治中國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全球化理論,當代重要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第一本在臺出版著作。土耳其裔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二○一六年五月應成大臺文系之邀,來臺發表系列講座。本書主要內容,即為相關的五篇講稿,以及一篇專訪,從中不僅可見德里克快人快語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學思歷程的幾番轉折:從六○學運狂飆年代的親身參與者,到七○、八○年代的中國共產革命研究者,九○年代轉而投入後殖民與全球化理論,並據此進一步析論「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德里克已在二○一七年十二月一日過世,因此本書也是他的最後遺作,一份給臺灣的臨別贈言。他形容臺灣是「殖民主義製造的土地」,而他對殖民主義的深入探究,特別是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歷史認同之間糾葛的關係,尤其值得我們省思。

书名: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作者: 阿里夫.德里克
格式: AZW3

把從窮國前往富國,或是從昔日殖民地前往其「母國」的移民所構成的聚落,當成殖民聚落,似乎頗有問題。但在殖民主義還是優越的象徵、而非招來難堪與抨擊的時代,殖民一詞是可以這樣使用的。我在前面提到,美國國內前往邊疆的移民離開「開化」的東岸,前往「蠻荒」的西部時,他們便自稱「殖民者」(colonists),並引以為豪。再舉一個更貼切的例子,當二十世紀初清朝即將終結時,以移民為寫作主題的作家開始把前往東南亞的華人移民稱之為「殖民」,也有「殖民者」的意思。石靜遠(Jing Tsu)寫道,殖民的故事在晚清的小說與報章雜誌中相當流行。在這些故事裡:

……海外華人可不只是受害者,而是泱泱中華大族尚未施展的後備力量,在世界各地蓄勢待發,只等全球覺醒的時機一到。而且,還不只小說充斥著這種期望。同一時期的報紙文章同樣在探討華人是否該占領屬於自己的殖民地,或是上太空建立拓墾地——掠奪鄰近大陸的傳統歐洲作風顯然已經不夠看了。

上述引文也顯示,晚清作家是直到殖民一詞的汙名隨僑民社群取得經濟成就、對本國政局與發展帶來明顯貢獻而消失後,才不再忌諱使用這個詞——這正好發生在中國由帝國轉型為民族國家的時候。總之,早在殖民主義與帝國大業聯手之前,移居異國土地的做法已有漫長歷史。最知名的或許是歐亞非三洲的商業殖民地——歐洲的熱那亞人、奧斯曼帝國裡的威尼斯人與熱那亞人,以及南亞與東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等都是例子。只要這類移民聚落不違反所在地政權的法規,當地的領袖還會允許它們主導其內部事務,給予相當的自治權。這些聚落有時甚至承擔起地方政府的領導責任,例如宋元兩朝期間(十至十三世紀),地處中國東南的泉州就有龐大而有力的穆斯林社群。當歐洲人初次抵達亞洲海域,也按照同樣的模式建立聚落。

……

當局將孔子學院(始於二〇〇四年)視為這場話語權爭奪戰的一部分,「將孔子當成教學品牌,來宣揚中華文化。」語言教學對這項任務至為關鍵。光就外國人學習中文的人數(最新統計數字是「四千萬」)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孔子學院的終極目標,是透過語言的引介,以及任何能在當地取得的文化資源(從藝術、戲曲、歌唱、舞蹈、烹飪到品酒),讓人吸收「中華文化」。除了這些消費俗套行為,如果可以知道所謂的中華文化實際上如何在教室裡呈現,會很有幫助。就我所知,目前還沒有誰有辦法做出有關孔子學院的完整民族誌研究,這有一部分是因為學院運作方式的不透明(出於漢辦的「堅決要求」)使然。漢辦教育活動中最有意思、可能也是影響最廣的一面,就是利用高等教育層級的孔子學院做為平臺向外發展,深入社區及公立學校教室。這些推廣活動背後的意圖我們或許只能用猜的,但我合理推測他們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在學院中訓練未來的中國專家——雖然這也有可能發生——而是想創造出文化情境,讓「中國」不再顯得陌生,讓人們對中國產生熟悉感,就跟世界各地多數民眾對美國文化活動與產品所擁有的那種熟悉感一樣;要是在華人世界裡能感覺像在家,就再好不過了。幼稚園和小學的孩童可是比難纏得多的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這個目標!

為避免看起來是我對這類活動做過多解讀,容我重新提一下杜維明所描繪的想像(美夢般的?)中國世界——杜維明曾任哈佛大學教授,也是讓儒家學說成為全球性思想的著名提倡者,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創院院長,是一位備受尊崇、很具影響力的學術前輩。他在一九九一年發表的文章中寫了下面這段話,描述他所謂的「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

文化中國可以從三個意義世界(symbolic universes)不斷互動的過程來探討。組成第一個世界的是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亦即以文化上、血緣上的華人為主體的社會。第二個世界由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構成,包括深刻影響馬來西亞政局的少數華人……以及人數上微不足道的美國華人少數族群……。第三個意義世界則由個別男女組成,例如學者、教師、新聞從業人員、實業家、貿易商、企業家以及作家,他們試圖從智識層面瞭解中國,進而將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帶入其語言社群。過去四十年來,第三個意義世界對國際上有關文化中國論述之形塑,比前兩個世界加起來的影響還大……。整體而言,北美、日本、歐洲與數量漸增的澳洲漢學家們,在制定有利於文化中國的學術發展目標上,都發揮了類似的重大影響力。

https://iduuuu.com/product/%e6%ae%96%e6%b0%91%e4%b9%8b%e5%be%8c%ef%bc%9f%ef%bc%9a%e8%87%ba%e7%81%a3%e5%9b%b0%e5%a2%83%e3%80%81%e3%80%8c%e4%b8%ad%e5%9c%8b%e3%80%8d%e9%9c%b8%e6%ac%8a%e8%88%87%e5%85%a8%e7%90%83%e5%8c%96mobi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