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古人雲,有一個奇臭無比的人,臭到什麼程度呢?連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生活了。這個人還算是有點良心,知道影響了家人朋友,就自我放逐到海上。原想過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然而世事就是這麼奇妙,不但沒有變成苦行僧,還有人端茶倒水伺候著。原來,海上有一種人,就愛聞人的臭味,這個自我放逐的人的到來,簡直就是上天送來的禮物,於是就白天黑夜地跟隨左右,是謂“逐臭之夫”。
現在二十一世紀了,逐臭之夫也還沒有斷子絕孫。比如說吧,放在水晶棺材裡的臭臘肉,本來早該掃進歷史的垃圾桶了,然而還有人對其頂禮膜拜。可見奴才的遺老遺少還是沒有斷絕。你提醒他,這塊臘肉可是害死過千萬人的,不要靠得太近。他還以為你是誣蔑他,或者又說,“發展國家,就要不計代價”云云。好一個不計代價,偏偏就丟掉幾千萬人的性命。然而這些人命只不過是些代價而已,好像反而襯托出臘肉的高明似的。
鼎革以來,我們就深受集體主義之害,打著集體的旗號,專門幹著殘害個人的事情,美其名曰“犧牲”。犧牲雖然是擺在神案上的,但終究避免不了腐爛或者被蒼蠅吃掉的後果。然而提起來,就好像自己真的和神拉上關係似的。國人自賤如此,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