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mobi,azw3

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mobi,azw3电子书。公衛學者的思與辨;流行病學家的研與創──陳建仁院士以研究逾三十年的因果螺旋理論,帶領我們探索流行疾病的病因、如何有效管控疫情蔓延,同時剖析日常事件中的前因後果,思辨問題的真相與本質。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其來有自,正確掌握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謬誤產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因果螺旋──從受邀哈佛大學
Cutter預防醫學講座說起

「人為什麼會生病?」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或東方,很多傑出的醫師及科學家,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增進人群的健康福祉,總是努力地探索疾病的病因。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空氣、水、地方等環境因素,都會使人生病。在19世紀,英國的自由主義哲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提出歸納推理的邏輯體系,英國醫師約翰.史諾推定霍亂與飲水有關,德國細菌學家羅伯.柯霍提出傳染病原體的判斷準則。20世紀的英國流行病學家奧斯汀.布拉德福德.希爾則提出疾病病因的判斷準則。

科學家常常會利用各種不同的模式來說明致病因子的複雜性,像因果三角(causal triangle)模式被用來說明宿主、病原、環境三要素在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性,因果網(causal web)模式常被用來描述錯綜複雜的關係鏈所交織而成的致病網絡,因果輪(causal wheel)模式常被用來闡釋宿主在物理、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所構成的生態系中如何發生疾病,因果派(causal pie)常被用來強調不同人、時、地的病因組合的多樣性,以辨明疾病的必要因子。

2008年,我接到美國哈佛大學Cutter預防醫學講座主辦單位的電子郵件,邀請我擔任第149屆的主講人。Cutter講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講座,自1912年起,每年邀請一至兩位來自世界各地,在預防醫學或流行病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擔任特別講座。在我之前,已有兩位在臺灣進行公共衛生研究的學者曾經擔任過Cutter講座。

……

琳瑯滿目的因果模型

為了說明關聯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學者們建立了各種因果模式,以描述各原因之間的交互作用對結果的影響。在說明疾病與病因的因果關係上,最常被使用的因果模式,包括因果三角、因果網、因果輪、因果派、因果螺旋。

因果三角:宿主與病原在環境中的互動

因果三角融合了古典的瘴癘說、細菌說、體液說(可溯源自希波克拉底,強調人有不同的體質,有些體質會發病,有些體質不發病)等各種觀點而形成,主要強調宿主與病原在環境中的互動,造成了疾病的發生。人類疾病的病原,可以分為物理病原、化學病原、生物病原、社會行為病原。

物理性病原包括離子輻射線、非離子輻射線、噪音、震動、氣壓、濕度、溫度、地震、海嘯、土石流、颱風、暴風雪、沙塵暴等,都會引起人類的疾病、傷害或死亡。化學性病原包括了菸、酒、檳榔、天然毒物、有毒金屬、有機溶劑、農藥、空氣汙染物、多環芳香烴、有機氯化物等,會引起各種癌症、心臟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生物病原包括了病毒、細菌、真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節肢動物、有毒動植物、過敏原等,會引起各種傳染病、過敏症或中毒症。社會行為病原包括了物質濫用、欠缺運動習慣、職場保護不足、生活工作壓力、不當休閒活動、人際關係不佳等,都會引起身心疾病、事故傷害和精神障礙。

和疾病有關的宿主因素,包括了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基因、營養狀態、免疫能力、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經濟狀況、生活飲食、衛生習慣、性格特質、社會活動、運動休閒等。和疾病有關的環境因素,包括了居家環境、職場環境、學校環境、飲水供應系統、廢水及垃圾處理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環境汙染、氣候變遷、健康照護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犯罪偵防體系等。

https://iduuuu.com/product/%e5%9b%a0%e6%9e%9c%e8%9e%ba%e6%97%8b%ef%bc%9a%e8%b7%a8%e8%b6%8a%e6%99%82%e7%a9%ba%e7%9a%84%e6%8e%a2%e7%b4%a2%e8%88%87%e6%80%9d%e8%be%a8mobi%ef%bc%8cazw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