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mobi,azw3电子书。全球暢銷書《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最新力作,兩位MIT數位頂尖科學家歷時三年時間,走訪矽谷、華府、劍橋、紐約、倫敦、舊金山等科技政經重鎮,拜會許多領域精英進行交流,結合宏觀趨勢觀察,指出人人都應關注的三重革命 。
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本書作者安德魯.麥克費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為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也是數位科技領域的頂尖思想家,點出由於近年來的科技變化,每個人都必須正視數位三重革命,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了解這件事不是重要,已是必要。
從文書作業礦坑到人機標準夥伴關係
在《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一书中,作者说,這種分工法如今已經普遍到很難記得在此之前的無止境文書作業年代——在那樣的年代,人們推著裝滿文件檔案夾的推車,行走於人員及部門之間進行收發。今天,在美國政府人事管理局的地下室,還有一個效率極差、如夢魘般的「文書作業礦坑」,負責處理聯邦政府員工退休的所有必要行政作業流程。由於流程還未電腦化,這些例行性的工作需要六百名人員處理,他們在一間超市大小、滿是高大檔案櫃的室內工作,這裡以前是石灰岩坑道,位於地下約61公尺處。1 1977年,每名聯邦政府員工的退休文書作業,平均需要花上61天才能完成;今天,基本上仍使用相同流程,還是要花上61天。已經把退休流程數位化的德州政府,現在只要兩天就能完成類似作業。
有一本書大肆抨擊了全球這類文書作業礦坑,這本智慧藍圖就是麥可.漢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錢皮(James Champy) 在1993年合著的《企業再造》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它在全球銷售超過200萬冊,被《時代》(Time)雜誌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25本商業書之一。
漢默和錢皮在書中傳達的基本訊息是:企業不該把自己想成在各個部門內執行工作,例如在採購部門內做採購原物料的工作,而是應該把自己想成是在執行跨部門間的事業流程,例如接收訂單、組裝及出貨給顧客。這種思維如今聽來,顯然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但在當時被認為新穎且重要。二十世紀的卓越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當時就曾表示:「再造是一個新的、必須做的工作。」3流程通常可以揭露不必要而可以去除的許多工作,或是如同漢默和錢皮所言,將它們消滅。
……
探討企業為何如此普遍的近年思想
交易成本經濟學探討一項很基本的疑問:為何經濟活動用這種方式組織?例如,為何我們會看到市場與公司混合存在?交易成本經濟學常被稱為「廠商理論」(theory of the firm),它是經濟學的一派分支,重要到贏得三座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座在1991年頒給寇斯;第二座在2009年頒給他的學生奧利佛.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同年一起獲頒此獎的還有愛琳諾.歐斯壯(Elinor Ostrom);[8]第三座在2016年頒給奧利佛.哈特(Oliver Hart)和班特.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öm)。從名稱就可以猜想得到,這個經濟學分支概念強調的是,交易成本非常重要:當市場的總交易成本較低時,它們贏過企業組織;反之,當市場的總交易成本較高時,它們輸給企業組織。
受限於篇幅,我們不可能在此敘述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所有洞察,這個領域有太多優異的研究與論述了。在此,我們聚焦於交易成本經濟學的一個層面,這個層面特別有助於了解強而有力的新群眾數位技術的影響性。它的理論始於一個基本法則:市場的生產成本(production costs,創造產品與服務的所有成本)往往較低,企業組織的協調成本(coordination costs,建立與順暢運作生產流程的所有相關成本)通常較低。本書討論的技術,非常有助於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協調成本;舉例來說,搜尋引擎、便宜的全球通訊網路,以及具有免費、完整、即時的經濟特性的資訊產品等,這些都促使協調成本降低。
照理說,當協調成本降低時,市場應該變得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們的競爭劣勢減輕了。這意味的是,我們應該會看到市場被使用得更多,企業組織被使用得更少,如同馬龍等人的預測。的確,在一些重要層面,我們確實看到這種現象: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與普及化,外包、境外生產、自由接案,以及其他層面的「拆解企業」(unbundling the firm)的情形明顯增多。顯然,許多原本在企業內部執行的工作,已經被轉移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