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pdf电子书。此书梳理了清朝对新疆的经营以及后期统治的崩溃,颇有现实意义。
這是一本新清史的經典之作,開創了清帝國邊疆研究的先河。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的嘉峪關,以及嘉峪關西邊更廣袤的新征服之地─「新疆」,這塊土地佔了今日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通過考察清政府在新疆實行的財政和民族政策,尤其是其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南疆的商業活動以及不同民族出身的商人所採取的管理和控制,作者試圖回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即清帝國如何向中國民族國家過渡這一歷史難題。
在清代決策者看來,在新疆從事商業活動的内地人與政府對新疆的控制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緊。不管甚麼時候,平民的活動都會受到國家的監管(在邊疆地區這是常事),清代文獻始終都很關注商人(或農民或牧民)的類別,不管他們是內地漢人、漢回(即回民一譯者)。新疆當地的穆斯林、厄魯特人、安集延人、哈薩克人、布魯特人,還是其他的群體,清朝都要仔細地對他們加以區分。因此,我在思索新疆的商業問题時就不能不考慮清新疆當局的這個因素,由於缺乏更適合的術語,我把這種因素稱為民族政策。
這項研究探討的是清帝國在其統治新疆的第一階段時對新疆的經營及其新疆觀念,即從征服之初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穆斯林起義,這一起義導致清朝對該地區的統治中斷了十年之久。本書對清朝在新疆的經濟和民族政策最為關注,但在考察這些問題時,我還試圖解釋清楚一個更廣泛的問題:清帝國向中國民族國家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