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mobi,azw3电子书。中共是否欲以習近平為核心重建「朝貢體系」?美國駐軍行動是否是把臺灣視為其「保護國」?當年身處大國之間的小國朝鮮,就是現今臺灣的一面鏡子!
《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也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親清?親日?
這麼說來,比起日本,金弘集當初似乎反而與清朝較為親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勢力發動政變奪權。金弘集未參與甲申政變,但在隔年的外交談判中,面對日本全權代表外務卿井上馨,卻一步也不退讓,讓井上相當苦惱。
回顧金弘集之經歷,他絕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的「親日派」。反之,他傾向與清朝合作,對抗日本,並壓制與日本結盟的國內勢力。他的品格、見識與手腕,獲得清朝高度讚揚。因此,應該將他歸為親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後期,朝鮮朝廷決定與清朝拉開距離,金弘集也被降職到閒差。自此約十年後,他被蒙上「親日派」污名,遭到殺害。這些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在日清戰爭中戰勝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為內閣之首。說穿了,就是他選擇靠向另一邊。雖說這麼做也沒錯,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為何?
首相慘死,外國的駐外使館內還有一國宮廷與政府。此種不尋常的事態,究竟會帶來何種後果?這已不是金弘集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朝鮮本國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東亞歷史的發展進程,尋找問題的答案。
……
日本出兵
西元一八八五年,為收拾甲申政變殘局,日本與清朝締結《朝鮮撤兵條約》,約定雙方相互撤兵,條約內容相當簡單,僅有三條。其中,以明定未來出兵事項的第三條最為重要。第三條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清、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執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以字面意義看來,日本與清朝只要有任何一方出兵,就得通知另一方,並不是兩方同時出兵。然而在當時情況下,外國皆認為第三條表示日清任一方出兵,另一方也須自動派兵,日清兩國也瞭解這一點。李鴻章過去保守自制,不對朝鮮行使權利,也與此條約有關。
當然,袁世凱對此事也相當清楚。即便如此,他仍策動清朝在這個時間出兵,因為當時日本內政混亂,政府與議會持續對立,袁世凱認為日本此時並無餘力出兵朝鮮。在此之後,與其說他對日本採取的行動過於樂觀與遲鈍,不如說日本出手的速度,比他預料之中還要迅速敏捷。
當時,大鳥圭介公使休假回國,漢城的日本公使館交由一等書記官杉村濬負責。杉村在發現朝鮮政府向袁世凱求援後,立刻發出一份急電回報本國。日本政府收到電報後,在六月二日的內閣會議中,決議若清朝出兵,日本也將派出混成第一旅團。日本於六月五日設置大本營,大鳥公使也出發前往朝鮮,六月十日回到工作崗位。同日率領海軍陸戰隊共四百三十人進入漢城。日本陸軍全數完成動員準備,到了六月十六日,混成旅團共約四千人由仁川登陸完成。清朝陸軍登陸朝鮮,還是四天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