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歷史的大转向mobi,azw3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日本蒙古史大家杉山正明代表作】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歷史的大转向。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

杉山正明这部1995年三得利学艺奖获奖作品,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责难与称赞

以文明为名的偏见

不知何时开始,蒙古的形象被创造且在人们的心中固定下来。其形象过于强烈,真正的样貌反而被视而不见。

要清清楚楚厘清“历史责任”的所在,真的非常困难。那些被视作“恶行”者,在历史的现实场面中,究竟是否真是如此?要做到谁皆无疑问且坚定的确知,不是寻常之事。

就这一点来讲,蒙古是不幸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超越古今的巨大活动范围,因此要让后世了解其实际状态,又将更加困难。因为其疆域实在是太大了。

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又未做什么?就算是极为简单的事,也不太容易了解,更何况是要将之搜集整理,与前后的时代相比较,做出适当正确的判断等。

对于蒙古的种种负面印象,与所谓的“文明”相纠葛,很难不让人想到这是由人们的意识与情绪所造成的。

以中国为例,将蒙古视作野蛮与非文明的批判,早在蒙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蒙古统治时代初期就可以看到了。但是,责难者只限于一部分读书人。

对此,蒙古政府方面并未采取明确的措施。我们并未看见镇压,以及进行言论控制等事实。就此点而言,不知为何几乎从来都未被提起。

令人瞩目并感意外的是,在明代直到前半期为止,竟然存在认可元代社会的论调。例如,阅读叶盛的《水东日记》可以发现,该书从各种方面来讨论元代的整体情势,直率地接受事实,谦虚地认为该学的就要学,称赞元代的部分也相当多。

明朝政府,特别是因为洪武帝朱元璋为了成为中国的王者,将蒙古政权驱逐至北方,倡导中华主义,做出反蒙古的姿态。但是,这是一种表面上的态度,还是近似于政治上的宣传呢?固然,这种阿谀当权者场面话的文章有很多,但也仅止于“胡元”这种表达方式的程度尔尔。这种程度的谄媚与奉承,在中国史中是很平常的。

然而,明代过了中期以后样貌有所改变,对前王朝的责难开始高涨。其背景是缺乏根据与内涵的空洞哲学论风潮的兴起。当然,部分原因也是内蒙古土默特部(Tümed)的俺答汗(Altan Khan)包围北京,明朝认真考虑南迁等,所谓“北虏”威胁加深的影响。

……

反作用下的“极端美化”

相反地,也有一种一谈到蒙古就使劲赞美的现象。此一倾向在最近尤为明显。

本来,就算是热衷于诽谤蒙古的近现代史家,也无法否定自十三世纪后半叶开始,前所未有的活跃的东西方交流。

欧洲的历史学家们热衷于使用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o di Carpine)、鲁不鲁乞(William Ruysbroeck)、洗满·圣康坦(Simon de Saint-Quentin)、孟德高维(Giovanni da Montecorvino)等基督教传教士,或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旅行者”的记述,大肆地对此加以宣传。

并且,在十四世纪前半叶,相较于尚有许多疑点的马可·波罗,确实有穆斯林进行过前所未有的世界旅行,而且其旅行范围也更大。例如诞生于摩洛哥丹吉尔(Tangier)的伊本·巴图塔,他的游记就很受伊斯兰历史研究者喜欢。

甚至,中国的学者们也强调中国的文物、美术、工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他们主张:在元代中国,欧亚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聚集而来,赞美中国。

https://iduuuu.com/product/%e5%bf%bd%e5%bf%85%e7%83%88%e7%9a%84%e6%8c%91%e6%88%b0%ef%bc%9a%e8%92%99%e5%8f%a4%e5%b8%9d%e5%9c%8b%e8%88%87%e4%b8%96%e7%95%8c%e6%ad%b7%e5%8f%b2%e7%9a%84%e5%a4%a7%e8%bd%89%e5%90%91mobi%ef%bc%8cazw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